人民軍先後突破了安羅堂的前後大門,但並沒有馬上向縱深方向突擊,而是等所有進攻的軍隊都進入院子,而且全部橫向展開,然後才以較為齊整的隊列,向前推進。如果從空中俯視,到是頗有一些排隊槍斃的樣子。
這到不是說羅嶽選擇了落後的戰術,而是針對不同的戰場,不同的作戰任務,而選用最適合的戰術。雖然人民軍在武器、訓練、組織上有絕對的優勢,但戰場卻是最不利的條件,因為這是在建築內作戰,而且還是對手最為熟悉的地利環境,既使是在舊時空裏,這種作戰模式也是最令各國軍隊頭疼的,處於弱勢的一方往往可以靠極劣勢的兵力或武裝來對抗強大的對方,甚致令對方的高科技優勢化為烏有。這樣的戰例,在舊時空的阿富汗、伊拉克、甚致是車臣戰爭中,都屢見不鮮。
雖然安羅堂不能和舊時空的恐怖分子、遊擊隊員相比,但羅嶽也不敢大意,畢竟在這一戰中,如果陣亡一名士兵,就不能算是全勝。因此要達到這個目地,就要充份發揮人民軍在武器、訓練、組織上的優勢,盡量以遠距離火力壓製對手,並且不讓對手有近身作戰的機會,盡管人民軍的戰士都進行過嚴格的刺刀訓練,但近身作戰無疑是將自身的優勢降到了最底,自然是最不智的選擇。
於是人民軍攻入了安羅堂的院子之後,並沒有急於向房屋中推進,而是在院子裏站成線形陣式, 舉槍射擊,3、4輪排槍之後,頓時壓製住了安羅堂弟子的攻擊,一個個都龜縮在房間裏不敢露麵。隨後人民軍才分成三支,分從左、中、右三個方向,進入到房屋中向安羅堂的深處推進。
而進入房間之後,人民軍也沒有四麵開花的亂打亂撞,而是層層推進,對經過的每個通道、走廊、房間都進行詳細的檢查,由其是房間,幾乎是一間挨著一間搜查。
而且搜查房間時,也不會冒然的闖入,而是先喊話要求房間裏的人出來投降,如果無人應答,才會闖人房間內,而在突入房間時,也是很有講究的,由三名士兵為一組,布置在房門前,居中的士兵先用腳踢開房門,然後向正對房門的方向開槍射擊,而左右的士兵也分別向房間內斜向射擊,這樣一來,幾乎覆蓋了房間內的大部份空間,躲在房間裏的人就算不被擊中,也基本沒有還手的餘地。
在這樣的戰術安排下,確實有好幾名躲在房間裏,準備伏擊人民軍的安羅堂弟子被擊斃或擊傷,有兩人還是躲在門板的後麵,結果被穿透門板的子彈擊中,當然也有一些安羅堂的傭人是躲在房間裏不敢出來,結果糊裏糊塗的也送了命,在戰爭中,這樣的誤傷也是再所難免的。
不過有人聽了喊話聲以後出來投降,或是中槍未死,或是被擊倒在地的安羅堂弟子,這一來隨行的警察們也有了用武之地,每人至少帶了兩根繩子,立到上去將人綁起來,然後拖到院子裏去由預備部隊看押。在搜查房間的時候,其他的戰士則在通道、走廊上警戒,並不急於突進,雖然有一些安羅堂的弟子向人民軍發動進攻,但都被警戒的戰士擊敗,而清理之後,在一些關建性的通道或房間,都留下幾名警察看守。人民軍才會向下一個目標前進。
雖然這樣的一來,人民軍推進的速度很慢,但卻非常有效,不僅可以將人民軍自身的威脅降到最低,而且穩紮穩打,逐步逐步的擠壓著安羅堂的空間。
整個安羅堂裏住著有超過300人,除去老弱病幼之外,能打能殺的有180餘人,刀斧等武器到也不差,而且由餘人民軍的推進不快,因此趁著這個功夫,安羅堂的人也大多數都起身穿好衣服,並且拿起了武器,就連張彥安也拿起一把單刀,一麵分派人手,在前後兩頭阻擋人民軍的進攻,一麵又安排人從側門逃出安羅堂,招集安羅堂在外的弟子來增援。另外也是準備在不測之時,從側門逃出安羅堂,先探探路。
不過安羅堂的抵抗,根本就無法阻擋住人民軍的逐步推進。盡管推進的速度並不快,但每一步都前進得十分穩定,安羅堂的空間在被不斷的壓縮,時間不長,前後的兩重院落就基本失守,張彥安也隻能帶人退守到中間的院落,好在是安羅堂的三層院落都是有院牆相隔的,雖然院牆要比外牆矮,隻有八尺多高,但也比沒有要強,因此安羅堂的人退到中間的院落以後,關上院門,守著牆頭,到也還能再抵擋一陣。
而人民軍到也並不急於進攻,先將占領的地方都清理幹淨。由於張彥安退卻得太快,還留下不少傭人、待女以及一些老弱人等,也還有少數骨幹人員在負隅頑抗,要將這些人都抓捕清理,當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張彥安等人才算是得到了一些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