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新沒有想到,劉瀾濤要等的這個人居然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
對於穿越者來說,那怕是曆史小白對這個名字也並不陌生,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詹天佑是有極為重要地位的人物,可以說如果沒有詹天佑,本來就沒有太多成就的中國近代工業,將會大為失色。
雖然這個時候詹天佑還沒有修建著名的京張鐵路,但他從美國學成歸回,自1888年任天津中國鐵路公司任幫工程師以後,己在中國從事了14年的鐵路修建工作,而且成就斐然,先後主持修建了津唐鐵路、萍醴鐵路、津蘆鐵路等工程,在庚子國變以前,詹天佑任官辦關內外鐵路總局幫工程、幫辦關外鐵路事宜,錦州鐵路駐段工程師等職務,主持修建營口鐵路支線的鐵路工程。後來因八國聯軍的入侵而中斷了營口鐵路支線的工程,轉而接管持修建萍醴鐵路的工程。
萍醴鐵路是株萍(株州至萍鄉)鐵路的第三段工程,也是其中最長的一段(38公裏)。這條鐵路原是為萍鄉煤礦(今安源煤礦) 配套的工程,全長89公裏,並分四段修建。
原來萍醴鐵路由美國鐵路工程師李治、馬克來主持修建,由於李治、馬克來主張萍醴鐵路采用美國鐵路軌距(1524 mm),因無法與已修建好的釆用通行標淮1435 mm的萍安鐵路段銜接,遭到清廷工程人員的拒絕。而李治和馬克來認為中國人修不好這條鐵路,因為鐵路經過的萍水湘東河段水麵寬、水流急,建橋的施工難度大,因此到頭來還得請他們,於是帶著圖紙撤走。
詹天佑在這種情況下,主動承擔全部工程任務,雖然沒有圖紙,但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重新進行勘測和設計,並調集人馬立即動工,修廷湘東大橋。詹天佑采用土洋結合的辦法,配以足夠的沙袋和草袋,在橋墩地基周圍挖一個水池,用水車將水車幹,即行打樁,穩固墩座。橋墩完成後,又親自指揮架梁,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湘東大橋便鋪上了鋼軌,從而攻克了萍醴鐵路最大的難關。
雖然這時萍醴鐵路還未完工,但後期施工己無大難,因此詹天佑己回到上海,準備接管沙俄從東北撤軍之後,重新恢複關外鐵路的工程。不過俄國在第一批撤軍之後卻發生了反複,向清廷提出了七項撤軍新條件:包括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等,如果清廷不接受,就拒絕第二批撤軍。
結果清俄雙方陷入僵持,詹天佑也無法成行,隻好暫時在上海停留,等待清俄協商的結果。而上海辦事處得知詹天佑就在上海,立刻就和詹天佑接觸,邀請他到山東去訪問,並且參觀穿越者進行膠濟鐵路的建設,以及後續五年計劃以內的所有鐵路工程項目的規劃。
穿越者來到這個時代己有1年半的時間,雖然也招募、培養了一批本土人的部屬,但基本是以平民為主,也有少量的中下級官員、軍人,但並沒有招募這個時代的名人,一來是穿越者現在的名望雖高,但也還沒有到讓名人主動投奔的地步;二來穿越者並沒有主動相邀,因為到現在穿越者還沒有發現,有自己真正所需要的名人。而詹天佑是第一個。
穿越者的目標是建設近代工業化體係,需要的是理工方麵的人材,由其是土木機械、基礎建設工程或是物理、化學、電力等方麵,簡單的說,穿越者需要的是工程師,而不是什麼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之流。而這樣的人材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可謂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詹天佑就是這極少的人材中的最優秀的一個。因為詹天佑不僅是工程師,而且還是鐵路工程師。其實鐵路工程師也不僅僅是隻修鐵路,還需要精通包括橋梁、道路、隧道等等工程,是一個極為綜合的係統。而詹天佑恰恰就這樣一個全麵型的工程人材。
其實穿越者中,工程建設方麵的人材有不少,但大多是房屋建築類,在橋梁、道路、隧道方麵的專家也有少量,就是沒有鐵路方麵的人材,鐵路號稱工業血脈,是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華東政府的五年計劃中,興建的鐵路超過1千公裏,正需要詹天佑這樣的人材。因此青島方麵得知上海辦事處接觸詹天佑以後,就立刻指示上海辦事處,一定要促成邀請詹天佑訪問靑島。穿越者的目地是先把詹天佑請到青島來,讓他親眼看到山東的各項工程建設和工業發展,然後再說動他留在山東為穿越者工作。
在庚子國變這段時間裏,詹天佑一直都在忙於萍醴鐵路的工程,不過他也聽說過海外華人的事跡,從心裏來說,詹天佑對海外華人還是很有好感的,因為這一次如果不是海外華人極時歸國,大淸恐怕就真的保不住了,既使是不亡國,也不知要賠償多少銀孑,割讓多少土地。而能有現在的結果,確實是全靠了海外華人。因此得知海外華人要求見自己時,詹天佑也十分愉快的和劉瀾濤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