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礦能委員魯宏道:“那麼銀幣和白銀的彙率是怎麼算的?是1元等於1兩白銀嗎?”
賈振招搖了搖頭,道:“不是這樣算的,而是按照比重計算,以1元的銀元為標準,按照重量等價於7錢2分白銀,也就是0.72兩白銀,和外國貨幣的彙率也是這樣計算,目前白銀和英鎊的彙率是6.1:1,換算成銀元和英鎊,就是8.5:1。”
這個結果到是引起了不少人的議論,因為在不少人心裏都將1元銀幣和1兩白銀劃上了等號,卻沒有想到會是按重量計算的。
商業委員葉岩福立刻道:“為什麼定這樣的彙率?不是太麻煩了嗎?而且完全按重量定價值,那麼我們何必又要發行新的貨幣呢?不如還是繼續使用白銀算了,還可以節省一筆鑄幣費,因此我覺得還是把銀元和白銀的彙率定成1:1最好,這樣不僅使用方便、簡單明了,而且還能讓銀元的實際價值增值。”
這個建議代表了不少人的意見,因此有好幾個人也都表示了讚同。
賈振招道:“各位的想法我都能夠理解,從我心裏來說,也想把銀元和白銀的彙率定得越高越好,最好是定成1元銀元等於10兩白銀。隻是定這樣的彙率,在現實中行得通嗎?中國是在明中期將白銀定為主要的流通貨幣,並且是以重量為貨幣價值,無論這一套貨幣製度合不合理,但己經在中國流行了500年,並且早己是深入民間的人心了,任何人想改變這一套製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這說穿了就是一個貨幣信用的問題,並不會因為我們是穿越者,下一道行政命令就可以讓民眾相信新貨幣的價值。”
見眾人都被自己這一番話說得低頭不語,賈振招又道:“其實在袁大頭之前,中國就己經發行了銀幣,在1889年,1894年,張之洞分別在廣東、湖北發行 ‘光緒元寶’ 的銀幣,北洋也在1896年發行的銀幣,在舊時空裏的1903年,清廷開始正式發行銀幣,但這些銀幣無一例外的都沒有成功,原因除了發行量小以外,主要是因為這些銀幣的質量良莠不齊,有的銀幣含銀量連5錢都沒有,卻要等於1兩白銀的價值,各位以為民眾會信任這樣的貨幣嗎?而‘袁大頭’在鑄造的時候就明確了重量和成色,而且1元麵值的‘袁大頭’隻相當於半兩白銀的價格,正是由於有了這些保障,因此‘袁大頭’ 發行之後才迅速得到了民眾的認可,並且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都一直是中國的主要流通貨幣,即使後來各地軍閥都鑄造‘袁大頭’, 品質在不斷下降,但也並沒有動搖‘袁大頭’ 在民眾心裏的信心,這也說明樹立貨幣信用是多麼重要。”
“我們目前雖然在貨幣的價值上吃了一點虧,但為了樹立我們的貨幣信用,付出這些代價是絕對值得的,而且隻要是貨幣信用樹立之後,對我們的收益是絕對巨大的,起碼目前我們所發行的貨幣量隻是暫時的,從長遠來看是肯定不夠用的,但以後我們就可以通過增加發行大麵值的銀幣,甚至發行大麵值的紙幣,來保障我們的貨幣總量,這樣就不會再有損失了。”
聽完了賈振招的講說之後,夏博海道:“好吧,貨幣的彙率問題暫時就討論到這裏,那麼在貨幣的發行方麵,你們有什麼考慮嗎?”
賈振招點了點頭,道:“貨幣的發行,是和銀行息息相關的,因此我想先說一下銀行的發展計劃,按照我們的計劃,銀行初步定在今年6月開業,如果由於其他方麵準備不足,如【銀行法】還沒有製定完整,可以推遲到七月。銀行初步確定先開12個營業點,分別是青島2個,天津3個,濟南3個、威海、膠州、高密、即墨各1個,下一步將在各地開始選點,在銀行正式掛牌成立的1個月內,在以上各地陸續開業。而銀元就是在這些地區內首先發行。然後再隨著我們對山東地區的控製,逐步推進,而這第一批銀行營業點,都將設銀元兌換專櫃,並且保證充足的銀元用於兌換。另外,銀元的兌換是以庫平銀為標準,一兩為37.301克,含銀率為93.5374%,其他銀兩均須按成色折合計算,這也是民間慣行的規據,任何流通的白銀都有一個折色,我們發行新的貨幣,是秉持公開、公平、公證的原則,既不會借機搜刮民間的財富,但也不會吃暗虧。我們也給各個銀行都配備了這方麵的專家,還配備了標準的砝碼、天秤和容器,甚致是小型的坩堝,用於現場煉化提煉白銀,以示公平。”
眾人也聽得連連點頭,看來財政委確實在貨幣發行上花了好一番心血,當然貨幣改製在古今中外都是重大事件,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國家、社會造成大動蕩,因此在貨幣改製以前,必須做好充份的準備和預案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