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起義軍在人數上仍然有相當大的優勢,要比北洋新軍多4、5倍,盡管清軍在武器上有絕對的優勢,但如果是換了和其他的淸軍對陣,淸軍恐怕一看到雙方的人數對比,就會先膽劫三分,而隻要是雙方靠近之後展開白刃戰時就會立刻崩潰。
但北洋新軍並不同於其他的清軍可比,不僅裝備精良,而且軍心士氣也要比其他清軍要高得多。因此雙方展開戰鬥以後,北洋新軍則首先布好陣式,穩穩守住自己的陣地,以優勢的火力連續打敗起義軍兩次進攻,而且就在起義軍第二次進攻無果撤退的時候,北洋新軍抓住這個戰機,向起義軍發動反擊,於是雙方立刻展開白刃戰。
不過雖然是白刃作戰,北洋新軍仍然鬥誌不減,士兵們人人奮勇,而起義軍在撤退時的陣式己亂,因此不敵北洋新軍敗下陣來,而且傷亡多達5千餘人。
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等人也逃進廣平府去守城,這才知道北洋新軍的戰鬥力並不是其他的清軍可比,以前起義軍打得清軍望風敗逃,隻不過是沒有遇到真正的清軍主力,因此起義軍也不敢再出戰,依托城牆拒守清軍。
但清軍並沒向廣平府發動進攻,而是等了三天,袁世凱帶領北洋軍的主力,以及一部份火炮趕到戰場,對廣平府展開炮擊,而在城裏的起義軍頓時扛不住火炮的打擊,景賓廷等人商議之後,決定棄守廣平府,退守到大名府去。
清軍拿下廣平府之後,袁世凱命段祺瑞領一部份軍隊逼進大名府,牽製大名府的起義軍,而自己和王士珍先領北洋新軍的主力去攻取鄣德府。
而回到大名府後,景賓廷、趙三多、李壯勇等人又出兵和北洋新軍連戰了兩場,但都不敵北洋新軍而敗回城中,而這時袁世凱、王士珍己領軍攻占了鄣德府以後,然後立刻進軍大名府與段祺瑞彙合。而這時經過連番激戰,景賓廷、趙三多的部下己經損失過半,即使加上其他逃入大名府的起義軍,共計也不足萬人。因此大名府的失守,也是隨時都有可能的。
張正傑領軍到達濟南時,清軍剛剛攻占了廣平府,戰火還沒有燒到山東、直隸邊境來。但張正傑也不敢大意,畢竟他並不看好起義軍,因為對付一般的地方清軍,起義軍或許還可以,但對付北洋新軍這樣按近代軍隊的編製、訓練、武器裝備組建的軍隊,那可就是力不從心了,而且袁世凱不管人品如何,但治軍的能力卻還有幾分真本事,起義軍絕不是他的對手。因此必須盡快布置好邊境的守備。
不過一師的兵力雖然不少,但要防守的區域極大,盡邊境線多達近400公裏,而且也不可能把全師的布置到邊境線上,一方麵一師還要預留相當的機動兵力,以防不測之需;另一方麵還要維持地方的治安管理,因此最多隻能在邊境線上布置一團的軍隊。
於是一師的師部成員經過研究之後,決定釆取在邊境布點的方式,首先設置三個邊境駐軍站,分別設在是丘縣、德州、樂陵三地,每個駐軍站布置一個營的兵力;而每邊境駐軍點下麵再設三個駐軍點,每個駐軍點布置一個連的兵力,成為邊境駐軍的最基層部隊。每個連將負責大約30-40公裏左右的邊境區域,可以以排或班為單位,沿邊境線巡邏,並且可以在每隔10公裏左右設置一個臨時哨點,每個臨時哨點布置一個班的軍隊,由連部分配調派,輪流守備。
而這樣一來,基本可以保證人民軍對整個邊境線的控製存在,如果是小規模事件,邊境駐軍當然可以自己解決,而如果發生重大事情,師部可以立刻出兵,並可以確保在24小時以內,到達邊境線的每一個節點地區。這時邊境的布點己經基本完成,全師的三個戰鬥團將輪流在邊境駐守,每次的輪守時間是一個月。
不過由於羅嶽的部隊剛剛從青州執行完任務,因此被排到最後一個到邊境去駐守,這段時間主要是留在軍營裏修整,並負責維持本地的治安秩序,現在最主要的工作是保護膠濟鐵路的濟南段施工。
原來詹天佑己奉清廷的命令到山東來幫助華東政府修建鐵路,而華東政府考慮之後,決定讓詹天佑首先負責膠濟鐵路濟南段的工程,這一方麵是要濟南段的工程正要開工,這裏離青島最遠,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在這裏主持大局,另一方麵也是讓詹天佑熟悉情況,等膠濟鐵路完工之後,五年計劃中的其他兩條鐵路的修建才是讓詹天佑大顯身手的時候。因此華東政府任命詹天佑為膠濟鐵路的濟南段項目負責人,兼任總工程師,直接到濟南開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