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的結果讓德國海軍部徹底打消了疑慮,於是決定對圖紙進行一些修改,然後馬上開建德國自己的大型防護巡洋艦。
對德國來說,這樣一艘航速快、耐波性、適航性,而且防禦也不算差的巡洋艦用於海上破交,再合適也不過了,而德國目前正好又缺少這樣一級軍艦,維多利亞露易絲皇後級防護巡洋艦雖然建造了5艘,但性能並不能讓德國海軍部滿意,何況這5艘軍艦在中國的戰鬥中,有三艘被穿越者擊沉,一艘被俘,也需要補充,因此青島型巡洋艦正好可以補上來。
原來在競標時,徳國就買下青島型巡洋艦的設計方案,華東政府也有義務應德國方麵的要求進行修改,德國海軍部經過協商之後,向華東政府提出了如下要求:艦首艦尾各増加一座雙聯裝200毫米口徑火炮,以加強全艦的火力;艦舷外飄減小到10度以內,降小橫搖度;適當增加裝甲厚度、長度;航速可降低到23-24節,可將噸位放大到7000-7500噸,動力增加到24000馬力,航程要求達到5000海裏以上。如果能夠達到這些要求,那麼這一型巡洋艦將可以對抗英國目前建造的一等防護巡洋艦,那麼對德國海軍的發展極為重要的。
華東政府去德國的還有一個商務小組,負責與德國廠商協商談判簽約的事情,以及其他的商務合作、釆購等談判。在青島的競標期間,華東政府和基爾造船廠達成了合作開發艦載綜合火控係統的協議;和布洛姆-福斯造船廠達成了合作研製蒸汽輪機的協議,但最終簽約,還要得到兩家造船廠的高層同意,而且這還要涉及到一係列的細節問題,如開發費用分灘、利益分配、專例歸屬,對外銷售等等,也都要進行談判確定。
不過原則性的問題在青島就己經基本談好了,華東政府隻提供技術和思路,開發研製費用主要由兩家造船廠承擔;而技術產品開發成功,成果專例由雙方共有,兩家造船廠將協助華東政府在青島建成兩家工廠,提供相應的設備與培訓,這筆費用由華東政府支付;而在銷售方麵,雙虧隻有在對第三方銷售時才進行利潤分成,如果隻有各自的國內銷售,則不進行利潤分成。
應該說這樣的條件對徳國的兩家造船廠是十分優厚的,盡管要承擔開發研製費用,但誰都知道,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技術和思路才是最重要的,何況一但開發成功,獲得的利潤絕不是那點前期的開發費用可比的。而且通過以前與海外華人的合作,還有軍艦的測試結果都證明海外華人的技術還是靠得住的。
而且德國不是英國,造艦的外貿量並不高,因此這兩項技術開發成功之後,主要的客戶還是在德國國內,由其是徳國軍方,而在國內銷售是不進行利潤分成的,這也大大保障了兩家造船廠的利益,如果以後德國靠這兩樣技術打開了國際艦船的市場,那麼其中的利益相當巨大,既使和海外華人進行利潤分成也是劃算的。
不過兩家造船廠也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隻有在研發成果正式出現以後,才在青島去幫助華東政府建廠,正式成果以得到訂單合同為標誌。主要是因為新技術的研製開發也不是在短時間內完成,不是造出幾個樣品就行了,還要進行大量的測試、調整、以及達到大批量生產才行,但技術都掌握在海外華人的手裏,可不能說造出幾個樣品就算成功了。
而華東政府對此也沒有異議,隻是提出在此之前,華東政府有從兩家造船廠的優先購買權,而且價格不能高於徳國軍方的購買價格的條件。
其實現在華東政府的整體工業基礎太差,而蒸汽輪機在這個時代絕對是尖端技術,而艦載綜合火控係統在工藝技術含量上沒什麼高標準,但關建的技術是光學設備,也就是玻璃,而在這方麵德國有無論是本時空還是舊時空裏都是頂極水準的葵司公司,從這個角度來說,艦載綜合火控係統的難度更大一些。
在近二、三年內,既使在青島開了廠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既使是把廠開起來,所有的配套設施都沒有,一切還是要靠進口,自己能做的僅僅是組裝,因此最好是等到華東政府的五年計劃完成以後,有了一定的工業基礎再建廠也不遲,還可以以這兩項技術為龍頭,遂步完善配套設施來提升自己的工業水平。而在此之前,隻要能保證在德國可以購買到就可以了。
經過了研究之後,兩家造船廠的高層也同意了華東政府的條件,於是雙方正式簽定了合同,正式開始了新一輪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