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徳國之行(三)(1 / 2)

如果德國方麵希望得到一艘更為強大的軍艦,穿越者則準備了第二套方案,也就是這一次委托徳國建造的7000噸級裝甲巡洋艦。

這一型裝甲巡洋艦實際釆用的就是青島型巡洋艦的艦體,基本尺寸大體相同,隻是在內部結構,艦載武器、裝甲的厚度布置不一樣。

這種基於相同艦體建造的不同型軍艦的思路,在穿越者的那個時代是相當盛行的,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使用在20世紀70年建造的斯普魯恩斯級巡洋艦的艦體,又建造了外售給伊朗的阿亞圖拉級驅逐艦(注),以及首型安裝了宙斯盾係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叧外一個例子是著名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艦體,則是被韓日兩國的多型軍艦釆用,如金鋼級驅逐艦、愛宕級驅逐艦、世宗大王級驅逐艦等等。

而中國也同樣將這一思路發揮得淋漓盡致,最為典型的就是現在穿越軍艦中的052D型導彈驅逐艦昆明艦,己經是基於052這型軍艦的艦體,發展出來的第4個型號的軍艦了。

使用相同的艦體設計新式軍艦,不僅可以充份利用成熟的艦體,減少軍艦設計的工程量;而且可以讓軍艦的零配件通用化,降低後勤壓力,實現模塊化生產,加快建造周期等等優點。當然,這也是由於現代軍艦的性能主要體現在電子設備、雷達、信息係統等方麵,而對艦體結構的要求並不高,因此也能充份的發揮這種軍艦設計的優勢。

雖然這個時代的軍艦主要是靠艦載火炮和裝甲作戰,往往對艦體的結構要求較高,但這種思路仍然是值得借鑒的,因此穿越者才決定釆用這種“一體兩型”的設計方式,以青島型巡洋艦的艦體為基礎,建造一型防護巡洋艦和一型裝甲巡洋艦。

當然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還是有本質的不同,裝甲巡洋艦的火力防護更強,對穩定性的要求也更高,因此艦體形狀也進行了一些微小的改動,主要是艦首的曲線弧度更大,縮短尖頭的長度,這樣可以増加艦首的浮力,並在水線以下設兩根長約50米的舭龍骨,這樣可以增加穩定性,降低側搖度。艦載武器的布局和上一個修改的方案相同,都是釆用背負式結構,2座雙聯裝200毫米艦炮,6座雙聯裝155毫米艦炮,8座雙聯裝100毫米艦炮,12座雙聯裝50毫米機關炮,但取消了魚雷發射器。

而主裝甲帶的長度增加到106米,厚度為80-150毫米,高度為2.8米,其中150毫米的裝甲帶長度為50米,保護核心區;120毫米裝甲帶長度為30米,保護次要區;80毫米裝甲帶長度為26米,為非重要區,而司令部裝甲厚度為220毫米,主炮炮塔裝甲厚度為200毫米,副炮炮塔裝甲厚度為120毫米,穹甲厚度還是80-120毫米,長度為70米。動力依然保持18000馬力,而排水量估計將在7200-7500噸之間,預計航速為22-23節。

總體來看這個方案的火力和防禦力與意大利建造的加裏波地級裝甲巡洋艦大體相當,但由於德國的火炮、裝甲的質量更好,而且在速度上有較明顯的優勢,因此實際的戰鬥力還是要更強一些,就是和萬噸級的大型裝甲巡洋艦,如德國為日本建造的八雲號裝甲巡洋艦,也有一戰之力。另外和上一個方案相比,航速雖然會下降1-2節,火力完全相同,但防禦力有了本質性的提高,而且在這個時代仍然可以算是航速較快的軍艦,完全可以執行海上破交任務。

最後張威還承諾,如果德國方麵選擇第二個方案,可以完全免除德國的設計費。

聽完了張威等人的介紹之後,提爾皮茨對這兩個方案都很滿意,由其是對穿越者提出的“一體兩型”的設計方式,猶為讚同,其實在這個時代,己經有類似的設計思路,最典型的還是意大利的加裏波地級裝甲巡洋艦,這型裝甲巡洋艦的基本型是7300噸,主炮為一門254毫米炮,2門203毫米炮;副炮為14門152毫米炮,這是意大利海軍的自用型。

但基於同一艦體,這型裝甲巡洋艦一共衍生出4種不同型號,其中出售給阿根廷海軍的就有兩型,一種是最筒化版的6850噸,一門254毫米主炮,10門152毫米副炮;以及最高配置的8100噸,4門203毫米主炮,14門152毫米副炮;還有一型是在後來日俄戰爭之前買給日本的7700噸,主炮為一門254毫米,2門203毫米;副炮為14門15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