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兩國都發布了宣戰公告之後,一麵重整旗鼓,準備再戰;一麵加強輿論宣傳,在國際上為自己尋找支持者。

俄國首先發難,指責日本不宣而戰的行徑是卑鄙無恥的行為,而俄國是遭受偷襲後的自衛戰爭,並且翻出甲午戰爭的老梗,日本也是不宣而戰,證明日本就是一個卑劣成性的無恥國家,因此號招各國一起遣責日本,並支持俄國的正義戰爭。

法國首先響應了盟友的發聲,認為日本的行為確實有違國際法,但同時又表示希望日俄兩國能夠停止戰爭,和平解決兩國的爭端。

其實法國人的心態十分複雜,他們當然不願俄國在遠東陷得過深,如果俄國過多將注意力集中在東方,就必須和徳國搞好關糸,解除自己的後顧之憂,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到法俄同盟,因為法俄同盟的主要目標之就是英國和徳國,現在法國和英國的關係己經明顯緩和,德國上升成為法國的頭號敵人。因此法國並不希望俄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勝,隻有俄國在遠東受到挫敗,才會重新將視野轉向歐洲這邊來,但法國又怕俄國敗得太慘,畢竟日本有英國的幫助,而且還有華東政府這個合作者,未必好對付,如果俄國的元氣大傷,那麼對德國的牽製作動有限,這對法國也是不利的。

於是法國隻是在口頭上表達了對盟友的支持,同時也表示希望兩國能停止戰爭,重新談判,雖然法國十分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有必要向盟友表明自已的態度。

不過除了法國之外,國際輿論並沒有如俄國所希望的那樣遣責日本。英國牛津大學國際法專家霍蘭德博士在《泰晤士報》上發表文章,聲稱“宣戰書並非戰爭所必須的,日本並未破壞戰爭的基本法則”理由是現行的國際法中,並沒有規定開戰前必須宣戰,在以前的150年裏,大約爆發了110次戰爭,其中隻有7次是宣戰後再動武的,因此宣戰並不是開戰的必備條件。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沃爾西也公開聲明:“在日本攻擊俄國軍艦的行為上,用背信棄義和不正當的評價是不合適的。因為發表宣戰書,隻是讓國民和中立國知道戰爭的性質和理由。而且在日本對俄國提交的斷交書中,就有‘政府為了保護自身權益,將保留采取最適當的獨立行動的權利’理解為包括戰爭手段,因此日本的行為是無可指責的,隻能怪俄國自己沒有防範意識。”

而德國《新自由報》則刊文提到:在1877年的俄土戰爭中,俄國也就是這樣不宣而戰的,現在日本隻不過是從俄國那裏學到的手段而己,語氣當中充滿了幸災樂禍的心態。

日俄開戰,英德美三國都是樂見並且支持日本的,英國自不必說了,英日同盟就是針對俄國成立的,而且現在英法關係己經緩和,英國人己經開始下一盤大棋,全力支持日本擊俄國,這樣俄國的實力削弱,對法國的幫助將有限,而法國為了抗衡德國,隻能求助於英國。那麼英國就可以將法國拉到自己的同一戰線來,而俄國在遠東失利,隻能回到歐洲尋求擴張,勢必將和徳國激化矛盾,英、法兩國則可以趁機再拉隴俄國,形成三國共同對抗德國的局麵。而在遠東方麵,由於華東政府崛起,日本既使擊敗了俄國,也仍需要英國的支持,而英國正好可以利用日本維持遠東的局麵。

美國考慮的到是沒有英國那麼多,現在的美國,還是在英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下的受益者,由其是英國暢導的自由貿易,美國實際是最大的受益者,因此美國希望在遠東地區維持現狀,而俄國的擴張,被美國視為秩序的破壞者,自然希望阻止俄國的擴張行為。不過美國在遠東地區主要是經濟利益,地緣政治利益並不多,到是沒有英國那麼緊張,加上國內的孤立主義情緒仍然十分嚴重,而且軍事力量也不強,隻能在經濟上支持日本。

相比之下,德國的行為更為複雜,甚致矛盾,一方麵德國希望俄國將力量投向東方,這樣可以減輕自己在東麵的壓力,並且破壞法俄同盟,把俄國重新拉入到自己的陣營中來,因此德國不斷向俄國表示了對日作戰的支持,甚致願意給俄國提供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麵德國又希望日本削弱俄國的實力,這樣就可以更好的控製俄國,因此德國又支持日本,不過徳皇威廉二世對徳國矛盾的行為自有一番解釋:即無論日俄那一方獲勝,對德國都是有利的。其實德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極為有限,無論支持那一方,都起不了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