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裏沉默了足有兩分多鍾,慈禧才道:“袁世凱,那麼你以為朝廷該怎麼辦呢?”

袁世凱道:“回稟太後,臣以為朝廷還是盡快宣布克守中立,並且劃定日俄交戰區為上。”

這時慶親王也道:“太後,臣以為袁世凱之言有理,各國公使數次至函總理府衙門,要求朝廷嚴守中立,如果下令海外華人出兵關外,洋人不懂此驅虎吞狼之計,必然責怪朝廷,反為不美啊。”

聽到慶親王搬出了洋人,鐵良和榮慶的氣焰頓時被壓下去不少,畢竟這60多年來,洋人對清廷的壓力是全方位的,雖然在這個時空裏的清廷並沒有簽定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但庚子國變,仍然是讓清廷上下到現在都心有餘悸,要不是海外華人突然崛起,大清國說不定早都己經亡國了,但現在海外華人也靠不住了,盡管鐵良、榮慶敢懟李鴻章,甚致敢懟海外華人,但一提到洋人,也不僅要矮三截。

慈禧又沉默了一會兒,才道:“那麼海外華人那邊,又怎麼交待呢?他們說得可是清楚,要朝廷拿個決斷出來,這可就為難了。”

這時張之洞道:“稟太後,臣以為不妨讓洋人去和海外華人周旋,朝廷可不能夾在當中受這個夾板氣。”

慈禧微微頷首,道:“這到是個法,慶親王,這事就由你去和洋人交涉吧。”

慶親王趕忙道:“回稟太後,臣與洋人交涉不難,但隻怕是海外華人未必會賣洋人的帳,萬一洋人周旋不成,可又怎麼辦?。”

慈禧皺了皺眉,道:“依你之見,應該怎麼辦呢?”

慶親王道:“臣以為還是應先派人去和海外華人交涉一番,摸一摸海外華人的底,再做其他打算也不遲,否則隻會白讓洋人得個人情。”

慈禧又沉呤了一會,才點點頭,道:“這樣也好,但要派誰去山東呢?”

慶親王看了李鴻章一看,道:“恐怕是隻能再辛苦李大人一趟了,以前和海外華人交涉,都是李大人負責,。”

慈禧看了看李鴻章,道:“李鴻章,你怎麼看呢?”

李鴻章道:“臣當責無旁貸。”

慈禧道:“好吧,那就再辛苦你跑一趟了”

第二天一早,李鴻章就和袁世凱一起出發,乘坐火東離開北京,先到天津,然後在天津上乘船去青島,這也是在北京的清廷官員去青島的最常用路線。

華東政府當然知道李鴻章的來意,而且也早就做好了準備,仍然還是由秦錚出麵,接待李鴻章。

和上一次為了爪哇護僑行動相見,過去了8個多月的時間,不過再次見到李鴻章時,秦錚發現李鴻章己經蒼老了許多,精神也要差了不少,確確實實有幾分老態龍鍾了。不過算起來李鴻章己經是81歲的老人,在舊時空裏,他應該是死於3年前,雖然是因為和各國的談判心憔力悴,但也和李鴻章當年己是年高老邁,身體大不如前也不無關係,雖然由於穿越者的出現,讓李鴻章在庚子國變期間少操了不少心,但隨後李鴻章入軍機理事,也是勞神費力的事情,因此現在李鴻章這樣蒼老也在情理之中。

兩人落座之後,秦錚道:“數月不見,李中堂到是蒼老多了,想是為國事操心不少吧,還請李中堂多多保重身體,不妨在我們這裏做個全身檢查,也防不測。”

李鴻章苦笑,心裏想著如果你們不來添亂,我至少也要省一半的心,但這話沒法說出口來,而且秦錚也是一番好意,因此李鴻章道:“多謝秦政委關心,隻是現在朝廷的事務繁多,內憂外患,想不操心也不行了。”

秦錚嗬嗬笑道:“外患當然是日俄戰事,而這內憂嘛,大概就是指我們的河湖根據地吧。”

李鴻章早己習慣了穿越者的坦誠,何況兩人私下交談時,比這更直白大膽的話題都說過了,因此對秦錚的坦白也並不趕到意外,道:“秦政委還是這麼快人快語啊,老夫這次來青島,就是談這兩件事情。”

秦錚道:“好啊,我們大可以好好談談,隻是李中堂要先談內憂還是先談外患呢?”

李鴻章想了一想,道:“還是先談外患吧,現在日俄兩國失和,刀兵相見,但戰場卻是在我國遼東之地,因此朝野嘩然,皆要朝廷驅逐日俄,收複遼東之地,但各國卻要求朝廷嚴守中立,不可幹涉日俄之戰,現在朝廷也是左右為難,不知該如何決擇。”

秦錚點了點了頭,道:“那麼現在朝廷是怎麼打算的呢?”

李鴻章道:“我也不瞞你說,以朝廷現在的軍力根本無力出兵關外,驅逐日俄,除非是你們能夠出兵,否則縱然是輿論大嘩,但朝廷也隻能恪守中立,以求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