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華東政府和清廷討價還價的時候,日本己經在2月1 5日向華東政府提出交付第一批物資的要求,並且指明送到朝鮮半島,在南浦港進入大同江,一直送到平壤。
原來日本占領漢城之後,俄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雙方僅僅在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邊境地區進行了幾場小規模的戰鬥,日本基本控製了朝鮮半島,並且向朝鮮半島增派軍隊,準備從朝鮮半島為跳板,進攻遼東。而軍隊進駐,自然需要大量的物資,因此將從華東政府定購的第一批物資的交付地點定在朝鮮半島。
平壤是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而且位於半島的西北部,距離鴨綠江隻有1 8 0公裏,是從漢城到鴨綠江要近一半,因此自然是最適合做為日軍大本營的地點。
華中政府立刻組織船隻,在2月1 6日,18日兩天分別各組織了一支船隊,於19日將所有物資都送到平壤。從煙台出發,直達平壤約4 0 0公裏,隻需要一天時間即可到達,而從日本的佐世保或吳港出發,距離超過1000裏,需二天多的時間,因此從華東政府采購物資,確實是大大提高了運需的效率。
日本政府、日本軍令部都在20日向華東政府至函表示了感謝,而在22日,又通知華東政府,聯合艦隊預計在2月24日會再度出擊,進攻旅順港。
偷襲旅順之後,日軍在2月13日、20日兩次派遣小股軍隊試探俄國艦隊的動向,而俄軍既2月9日的仁川海戰損失了瓦良格號和高麗人號之後,艾妮塞號水雷敷設艦和包亞林號巡洋艦被自己的水雷炸沉,西維奇號炮艦在營口因觸冰沉沒,再加上在旅順之戰中受傷的軍艦,俄軍一下子損失了8艘軍艦,對艦隊士氣是一個沉重打擊,
阿列克謝耶夫總督曾想出動軍艦主動進攻仁川,進行一場示威作戰,以提升艦隊的士氣,但海軍的軍官們己經失去了冒險出擊的勇氣,因此隻好作罷。而阿列克謝耶夫深感現在遠東艦隊的軍官們難當重任,另外日軍己在韓國登陸,阿列克謝耶夫準備將司令部遷往奉天,指揮整個東北地區的全局戰爭。這就需要在旅順口設置有獨立權限的遠東海軍司令部,而艦隊司令則需要獨當一麵,現任司令斯塔爾克顯然是難以擔當這個重任的,於是向國內提出,請馬卡洛夫中將到遠東出任新的遠東艦隊司令。
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Stepan Osipovich Makarov)中將是這個時代俄國最好的海軍將領,海軍戰術戰略專家和海洋科學家。他出生在海軍軍官家庭,畢業尼古拉耶夫斯克海軍學校。
1876年馬卡洛夫在太平洋分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中任職,著手研究艦船不沉性問題,建議將艦艇隔成若幹個水密艙,安裝帶有大功率的排水泵和排水管道,配備特種堵漏墊以堵塞破損,被俄羅斯海軍界譽為“船泊不沉性理論的奠基人”;1877年俄土戰爭中,馬卡洛夫以水雷艇母艦艦長的身份參戰,對土耳其艦隊和商船實施出其不意的攻擊,擊沉、擊傷土艦多艘;1881年,他在俄羅斯海軍中使用瓦伊特赫德自動魚雷,擊沉土耳其軍艦因奇巴赫號,創造了曆史上魚雷擊沉軍艦的首次戰例;
1881年,馬卡洛夫考察了博斯普魯斯海峽,第1次在該海峽發現了深水海流,獲得俄羅斯科學院獎金;1886年,馬卡羅夫指揮勇士號巡洋艦進行了長達3年的環球航行,係統地考察了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廣大區域,贏得了世界海洋學家的聲譽;並於1899和 1901年乘破冰船葉爾馬克號,連續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極地考察,很快他又成了一名極地考察家。
1890年,馬卡洛夫晉升為海軍少將。此後,他先後擔任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副司令、俄海軍炮兵總監。任職期間,發明了被帽穿甲彈,可以大大增強了炮彈的穿透力,但因為俄國的官僚主義阻礙,沒有被列裝;1895年馬卡洛夫晉升海軍中將。1897年,發表巨著《論海軍戰術問題》,全麵論述了裝甲艦隊艦艇作戰的基本原理,在世界海軍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設在聖彼得堡的情報人員立刻將這一消息傳回國內,日本軍令部、海軍部都認為,如果這樣一位功績綽著,又有實戰經驗的海軍專家來到旅順接管太平洋艦隊,對日本來說,當然不是一個好消息。不過馬卡洛夫是在2月17日從彼得堡出發,到達旅順大約需要18-20天的時間,而日本應該在這段時間內解決旅順港內的太平洋艦隊,讓陸軍登陸遼東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