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先通過領事館,向華東政府提出了抗議,但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鬆井慶四郎被李三傑毫不客氣的硬懟了回去,碰了一鼻子灰。而日本又向清廷施壓,要求清廷命令華東政府撤出錦州,或者是派出軍隊進駐錦州,控製人民軍的行動。

日本的要求到是在清廷引起了一些波動,原來人民軍進駐錦州之後,在輿論中也引起了不小的動靜,雖然錦州遠離東北的戰場,但畢竟是一個積極的行動,比起清廷連在遼西駐防都縮手縮腳,確實是要好得多。但對清廷來說,當然又是一件十分難堪的事情。

而日本向清廷提出要求之後,到是得到一些人,主要是青年滿族權貴的響應,紛紛要求朝廷出兵進駐錦州,慈禧招集軍機大臣商議對策,李鴻章一力主張朝廷在這個時候決不輕舉妄動,因為無論是俄國、日本、還是海外華人,都不是清廷惹得起的,因此清廷最好是恪守中立,其他人怎麼鬧騰,都不要去管,更不能參與進去,否則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李鴻章的主張得到了張之洞、趙舒翹的支持,而慶親王則仍舊是不置可否,但榮慶、鐵良卻主張可以借這個機會進駐錦州,擴大朝廷在遼西的影響力,並且不惜和李鴻章等人爭執起來,而且將矛頭對準李鴻章,把甲午戰爭的舊帳又翻起來,指責李鴻章是漢奸。隻氣得李鴻章當場就要辭官,而慈禧也覺得榮慶、鐵良有些過份了,因此厲聲申斥了兩人幾句,但最終還是采納了李鴻章的主張,十分委婉的回絕了日本。

不過榮慶、鐵良等人卻不甘心,於是指示手下的官員攻擊李鴻章,本來這時李鴻章就己年過8 0,身體也不怎麼好,被這一氣又生病臥床不起。

但日本的打算卻沒有實現,除了準備同時和華東政府、俄國開戰之外,就隻能指望英國這個盟友了。因此日本立刻向英國提出,要求英國按照【英日同盟】的要求:當同盟的一方同時和兩個國家發生戰爭時,同盟的另一方應該出兵參戰。

而英國回複日本,現在華東政府隻是進駐到錦州,離戰場還有一段時間的距離,而且華東政府還沒有進攻日軍,從目前來看,也還沒有進攻日本的意圖,因此還沒有達到【英日同盟】的要求,在這個時候,英國還沒有出兵參戰的義務,不過英國會通過外交努力,盡力從中進行周旋,讓華東政府不介入戰爭,當然英國也重申,如果人民軍進攻日軍,英國是會按照條約的規定出兵的。

其實華東政府以非日本合作者的身份介入到東北這局大棋中,是符合英國的利益,因為三足鼎立的局麵,要比兩強對立更為複雜,而越是複雜的局麵,英國就越是能夠在其中合縱連橫,拉壓打遏。但卻並不希望華東政府正式參戰。

英國的目地是利用日本來壓製俄國,讓日本代替英國和俄國打仗,而不是自已親自下場,【英日同盟】之所以規定當同盟的一方同時和兩個國家發生戰爭時,同盟的另一方應該出兵參戰這一條,其實就是針對【法俄同盟】,也就是牽製法國,不讓法國參戰,這樣可以讓日本獨自麵對俄國。

但華東政府顯然是這個劇本中的意外因素,隻是如果華東政府真的參戰,確實可以達到【英日同盟】的條件,當然,英國也可以耍賴,咬定華東政府還不是一個國家,死扣條約中的字眼,不過這顯然是有損英國的國家信用的,因此最理想的局麵莫過於當下,華東政府進駐錦州,等於是介入了中國東北的棋局,又並沒有正式參戰,但卻能對俄國、日本造成極大的影響,這就構成了一個完美的三角平衡局麵,誰也別想占便易,更別想在這個地區獨霸一方。

當然,現在這個局勢剛剛洽好,如果華東政府在向前走一步,也就是正式參戰,那就不好了,無論華東政府是以何種勢式參戰,如果是與日本為敵,就會把英國逼到牆角,無論英國是否參戰,都要付出不少代價,就算是華東政府和日本聯手,對英國來說也未必是好事。

現在俄國國內正在發生內亂,如果華東政府和日本聯手,很可能會將俄國的勢力完全逐出遠東,而就算戰爭結束以後華東政府和日本會對立起來,但兩方都會從這一場戰爭中收獲大量的利益,並且擴大自身的實力,英國未必就能好控製,另外一個徹底衰弱的俄國說不定會倒向徳國,這也是不符合英國的利益的。因此必須要阻止華東政府釆取軍事行動,最好是讓這場戰爭在這個時候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