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的高度在不斷的降低,鄭宗明一方麵要關注飛行高度;一方麵還要控製速度,同時還要注意觀察跑道的位置,讓飛機的飛行方向和跑道保持一致。因此兩隻手都在進行著極為細微的操作。而地麵指揮塔台也在不斷的告訴鄭宗明,飛機的位置和跑道的關係。
500米,400米,300米……
隨著高度的降低,這時鄭宗明已將節流閥完全收回到了開始的位置,實際這時飛機的動力己經完全關閉了,不過由於降落產生的巨大慣能,因此現在飛機仍然保持著大約130碼的高速。不過方向基本對準了跑道,主翼的連襟翼己完全收起,尾翼側向反方向傾斜。而鄭宗明的左手已經離開了節流閥,用雙手握住操作杆,竭力的保持著現在的飛行狀態。
而這時在地麵上、塔台裏都能夠十分清的看到飛機從空中降落,不少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著飛機的降落。
鄭宗明在駕駛室裏,也看著地麵的景像越來越大,而飛機的前部也穩穩的對準了跑道的中線,因此鄭宗明的心裏也稍稍的鬆了一口氣,照這樣的狀態,降落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當然飛機沒有降落到地麵上,就存在著變數,鄭宗明也不敢有任何的放鬆。
就在這時,鄭宗明隻覺得飛機猛然一震,似乎遇到了巨大的衝擊,盡管是係著安全帶,但鄭宗明還是激烈的顛簸了好幾下,機體也發出一陣“嘎嗄”的聲音。鄭宗明知道是機輪己經著地了,好在是他的手依然牢牢的抓著操作杆,飛機的方向並沒有發生改變,因此鄭宗明的心裏也踏實了一大半,立刻拉動劃車杆。
這時飛機的三輪均已落地,不過飛機的速度仍然在120碼左右,並不是能夠馬上停下來的。但在跑道上連續滑跑了數百米,速度也越來越慢,終在800米的地方,停了下來。而參看的人群又一次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慶賀這一次試飛圓滿成功。
劉廣慶在塔台裏也終於鬆了一口氣,摘下頭上的帽子,這才發現額頭上、手心裏盡是汗水,不過試飛終於成功了,也意味著華東政府踏出飛向天空的第一步,而自己不僅見證了這個曆史的時刻,並且也將被記錄在這個光榮的曆史上。
不過劉廣慶到底是沉穩一些,平靜了一下心聲之後,立刻給軍委打電話,報告試飛成功的消息。而這時在飛機跑道上,觀看的人都己歡呼著湧向了飛機,鄭宗明剛從駕駛室裏出來,就被人群包圍,人送上來早己準備好的鮮花,還有專門來采訪的記者給他拍照,而鄭宗明也十分配合的擺出幾個酷酷的POSS。
其實是否報導飛機試飛的消息,也是引起了一番議論,有人就認為飛機屬於戰略武器,應該進行保密,這樣可以讓其他國家不知道華東政府的科技發展情況;但也有人反對,這個時代的人還沒有普遍意識到飛機的巨大戰略價值,而且己有萊特兄弟試飛成功的先例在前,可以大大對衝掉華東政府試飛成功的轟動,而且適當公布自己的科技發展情況,也是一種威攝,不能老是以弱者的心態行事。不過還有人則提出,盡管有萊特兄弟試飛成功在前,但華東政府的樣機甩萊特兄弟10條街都不止,因此如果太過高調,有可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警惕,甚致會泄漏穿越者的秘密。
應該說這些考慮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經過討論之後,行政院最終拍板決定,如果試飛成功,可以進行報導,畢竟這是華東政府取得的工業成就,公布於眾可以提振華東政府的民心士氣;但也做出了幾條限製:一是隻允許【新中華報】進行獨家報導,以及現場采訪;二是隻能報導飛機試飛成功的消息,不得報導試飛的細節、飛機的情況、相關參數等等,這樣其他國家也就無法推斷華東政府的科技發展水平;三是可以刊登試飛員、工作人員的照片,但不得登載清晰的飛機照片,以防其他國家仿製。而最終選擇了兩張飛機在空中飛行的照片,隻能看到一個大體的形像,但看不到飛機的細節,也就無法仿製。
試飛結束之後,項目小組立刻對飛機進行全麵檢測,而鄭宗明、王新平、劉廣慶等相關人員也在寫總結報告,並且將雷達追蹤的飛行軌跡輸入機算機中進行計算,為下一步的研發工作做準備。而海歸者們也都安心的接受華東政府安排的課程教育,並期待著自己能夠早日開始在華東政府工作。
而就在這時,負責偵察海參崴的艦隊也終於回歸青島。這次偵察任務共計用去了32天的時間,不僅完成了對海參崴至雙城子一線的偵察任務,並且結交了一個當地部落,而且在來往的途中,還對日本的西海岸以及對馬海峽的海域進行了一個全麵的勘測,因此也可以算是超額的完成了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