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8章 李鴻章之死(二)(1 / 2)

在舊時空裏,一般都認為李鴻章是清廷天字第一號的忠臣,並且深得清廷,至少是慈禧的信任,其實無論是慈禧還是光緒,幾乎從來就沒有對李鴻章百分之百信任的時候,反到是在甲午戰爭前的10餘年時間裏,對李鴻章的防範之心都甚重,並且給李鴻章設了不少的小絆子。原因就在於當時李鴻章手裏掌握著清廷最精銳的軍隊——淮軍,足以威脅到朝廷。

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慈禧太後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7年未添一炮,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期間,調動不了南洋水師,都是清廷扯李鴻章的後腿很明顯的例子。因此甲午之敗,對李鴻章來說是一次徹底的失敗,但對清廷來說,卻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個內部隱患。

但在這個時空裏,庚子國變之後的這幾年裏,慈禧、光緒對李鴻章卻是真正的信任了起來,對李鴻章的意見也是言聽計從,一來是李鴻章現在沒有兵權,對朝廷已經沒有了威脅;二來是庚子國變之後慈禧、光緒也都十分清楚,現在的清廷還需要李鴻章來周旋和海外華人,洋人的關係。而現在李鴻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機事件,還有誰能挺身而出,為朝廷排憂解難呢?

由其是對慈禧來說,還有另一層感觸,今年是慈禧的70歲壽誕之年,說起來慈禧也己經進入古稀之年了,一個老人聽到了另一個老人死亡的消息,心裏無論如何都不會好受的。

於是慈禧和光緒下令,取消今天的朝會,又責令軍機處,討論對李鴻章的追諡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蓮英為欽差,到李鴻章的府宅傳旨,首先是對李鴻章進行了高度的嘉獎,盛讚李鴻章為清廷立下的功勞,並賜諡號“文忠”,追贈太傅,加一等肅毅公,賜黃馬褂同葬,賞銀3000兩安葬,派20名待衛護送李鴻章的靈柩回鄉,並改李鴻章的家鄉安徽省廬州府肥東縣為少荃縣。同時還恩加李鴻章的三子一女,李經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經述、李經邁二等子爵,連張佩綸也加了一個三等男爵。

應該說清廷對李鴻章的撫恤是相當恩厚的,清廷對功臣的諡號一般都是以“文”字開頭,第二個字才是對功臣的評價,如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而按照諡法,內外賓服曰正;辟地有德、甲胄有勞曰襄,都曾、左兩人的評價是非常貼切的,而“忠”在諡法上的解釋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鴻章身上,也是最合適不過了。

但曾、左兩人死後的追加都是候爵,李鴻章卻追加公爵,這顯然是高過曾、左兩人一頭了,而其他的什麼賜黃馬褂同葬,賞銀,派待衛護送靈柩回鄉,改縣名等,也都是極高的榮耀,縱觀清廷2 6 0餘年的曆史,也隻有李鴻章一個人享受這樣的殊榮。更何況是派李蓮英李大總管親自傳旨,在大清國能有幾個人能夠勞動李大總管大駕的。

宣讀了聖旨以後,李蓮英又恭恭敬敬給李鴻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說了幾句“節哀順變”之類的安慰話,這才告辭回宮去了。

本來李鴻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權重,而朝廷對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們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鴻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說,能夠親自來拜奠的決不會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眾的人,還寫了挽聯,張之洞還親自給李鴻章寫了一篇祭文,袁世凱也專程從天津趕來,並給李鴻章守了一夜靈,而既使是李鴻章的政敵對頭,也都派遣有頭臉的家人來拜奠,總體看來,李鴻章的葬禮是相當的風光。

7天以後,李經方、李經述、李經邁、以及張佩綸、李經璹扶靈回鄉安葬,幾乎整個京師的官員都來相送,送行的隊伍排出20多公裏。李鴻章在北京的住宅改為他的祠堂。

而等李鴻章的靈柩走了以後,在朝中的一場明爭暗鬥也立刻展開,現在李鴻章是軍機大臣,名副其實的李中堂,而李鴻章死了,就空出了一個軍機的缺額,當然軍機大臣的數量本來是不固定的,多一個少一個都可以,但現在清政己經從庚子國變中恢複過來,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對軍機處進行一次大的改組。這一來自然有許多人都生出爭取一下的想法。

就在李鴻章的靈柩離開北京之後的第二天,清廷正式下旨,公布了新的軍機處名單,軍機領班仍然是慶親王奕劻,其他人是張之洞、瞿鴻禨、醇親王載灃、世續、那桐、鹿傳霖、袁世凱。其中後4人都是第一次進入軍機處,整個軍機處換了一半的人,動靜不可謂不大。而對清廷的政局影響,更是深遠。

現在的清廷政治局麵十分複雜,派係眾多,當然這也是慈禧刻意造成的局麵,而各政治派係中,勢力最大的是以慶親王和袁世凱為首的實權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