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全麵開戰(二)(1 / 2)

“報告,裝甲列車己在預定陣地完成組裝準備工作,隨時可以展開戰鬥。”

“報告,自行200毫米口徑榴彈炮車己在1號陣地完成組裝準備工作,隨時可以展開戰鬥。”

“報告,155毫米口徑汽車牽引榴彈炮團之進入1號陣地,預計20分鍾之後,完成組裝準備工作。”

“報告,各部隊己進入預定陣地,完成準備工作,隨時可以展開戰鬥。”

“報告,無人機戰前1小時例行偵察結束,日軍陣地、兵力布置均沒有變化。”

邱亞輝點了點頭,看了看自己的手表,現在離12點還有約30分鍾的時間,而在他麵前,是一個巨大的遼河流域地形沙盤,隨著傳令兵報告各部隊的動向,有參謀人員將代表敵我雙方不同軍種、武器的小模型放在沙盤上,在沙盤兩側樹立的大展板上,也有人將報告信息按時間順序,貼在展板上。

現在人民軍和日軍大體隔著遼河,從新民縣起,至六間房的地區對持,整個戰線長度約120公裏。

遼河是中國東北的一條重要河流,不過和其他河流,如長江、黃河有明確的上中下遊分段和主流、支流區分不同,遼河其是一個由多條水係組合的統稱。遼河的源頭就有兩個,西遼河和東遼河,兩源頭在遼寧省昌圖縣福德店彙合,始稱遼河。又在盤山縣六間房附近分成兩股,一支西行,在盤山縣納繞陽河後流入渤海,此段亦被為雙台子河,一般所說的遼河,實際就是指這一段;一支南行,稱外遼河,在三岔河與渾河、太子河彙合後稱大遼河,於營口市的老邊區入渤海,在舊時空的1958年,外遼河於六間房截斷後,大遼河成為了一個獨立水係。遼河的河麵不寬,一般都在100-300米之間,水深2-6米,而少數河段的水麵寬度會超過500米,深度達到6-9米。

這時日本在遼東戰場投入的兵力超過40萬,大體分布是沈陽一線約24萬,遼東一線約7萬5千;遼陽駐軍約5萬,旅順駐軍約3.2萬,另外還在朝鮮駐軍約8萬餘人,因此日本總計兵力在50萬左右。不過這還隻是戰鬥人員,在遼東地區還有約70萬的後勤輔助人員,而在日本國內,還有超過100萬的為支援戰爭服務工作的人員。

負責駐守遼河防線的是第4軍團,司令官是野津道貴上將,下轄第5、10師團,第3、10、11後備旅,第1炮兵旅,第2後備旅工兵營。

日軍的師團編製和其他國家的師編製不同,一個師下轄2個旅,每個旅下會轄兩個團,以及兩個特戰團,一般是一個騎兵團和一個炮兵團,以及其他的輔助軍隊,因此一般日本的師團要比其他國家的師多出15-20%的兵力。

不過麵對長達120餘公裏的戰線,日本也不可能采用全線布防的戰術,否則7萬多人一攤就沒了,因此隻能采用以戰線上關建點為核心布置兵力。日軍選擇以平安堡、遼中、沙嶺堡3個據點為核心,布置遼河防線,由於平安堡離沈陽較近,布置的兵力最少,是第3、11後備旅;遼中是整個防線的中部,而且也很可能是從人民軍的主攻方向,於是野津道貴將自己的指揮部設在遼中,布置的兵力也是最強,為第5師團,第10後備旅;沙嶺堡布置第10師團,其餘兵力則分散布置在這三個駐點。

野津道遺的判斷確實沒有錯,邱亞輝和軍部的人員協商之後,將人民軍的主攻方向確定在遼中地區,北起老大房鎮,南至達牛鎮,全長約35公裏。第2軍的指揮部設在台安縣,投入的兵力為由第2師從達牛鎮進攻,第8師從新發屯進攻、第9師從老大房鎮發起進攻,第17師和後備團為預備兵力。

裝甲列車的陣地在西佛鎮,這裏離距遼河約7公裏,裝甲列車裝備的240毫米口徑,40徑倍距火炮的射程可以達到30公裏,火力可以覆蓋整個戰場全境。

而自行200毫米口徑榴彈炮車的射程為23公裏,在戰場設了3個陣地;155毫米口徑汽車牽引榴彈炮的射程為17公裏,設了5個陣地,這樣可以確保這兩種火炮的打擊範圍也可以覆蓋整個戰場,而每個陣地之間,均己修好了簡易的道路通行,而且這兩種火炮所用的炮彈都不隨炮車行動,是在戰爭開始前運到每個炮兵陣地等候,這樣可以充份的發揮這兩型華東政府著力打造的王牌武器的戰場移動能力和超遠射程。

在這個時代,一般150毫米口徑榴彈炮的射程一般在9-12公裏左右,射程要遠遠小於華東政府製造的155毫米口徑汽車牽引榴彈。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時代的陸軍火炮由於移動難度大,因此徑倍都不太大,一段在20-25之間,最多也不超過30,如果徑倍再加大,就會增加火炮的整體重量,從而進一步加大了火炮的重量,隻有88毫米、100毫火火炮的徑倍可以達到35-40,不過由於這些火炮的口徑太小,既使增加徑倍,射程進隻能提升到10公裏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