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與俄軍的戰鬥中,能夠對防守一方造成威脅的,通常隻有敵方的火炮,不過一但地麵部隊發動進攻之後,敵軍的火炮也不會輕易開火了。當然,敵軍在進攻期間,士兵們也會邊衝邊舉槍射擊,但這種射擊的盲目性太大,也形不成規模,對防守一方的威脅並不大,因此防守陣地上的?機槍小組基本不用頻繁的更換自己的陣地。
但麵對人民軍的進攻,日軍的防線明顯感覺到了對方的反擊力度不是一般的大,不僅是火力密度大,而且精準度也不差,隻要是稍微露頭多一點,就有被敵軍擊中的危險,而且機槍小組猶為危險,往往是機槍沒響幾下,就不知從那裏飛來幾顆炮彈,在機槍小組附近爆炸,然後徹底啞火。
其實人民軍使用的,是舊時空裏,穿越者的先輩們創造的三三製戰術。這是一種適用於輕步兵的連營規模進攻戰術,主導思想就是:適當分散兵力密度,避免遭到敵方密集火力的殺傷,並且強調各戰鬥小組之間的密切協同,層層推進,交替掩護進攻。三三製戰術最早起源於舊時空的抗日戰爭期間,成熟於國共內戰,而大量運用於抗美援朝戰爭中,並一舉成名,成為穿越者的先輩們標誌性的戰術之一。在穿越之前,海軍陸戰隊的穿越戰士都學習並接受過這一戰術的訓練。
三三製戰術的作戰原則是:以班為單位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每名士兵的分工明確,分別司責進攻、掩護、支援,並根據戰場情況,在正三角隊形、倒三角隊形之間進行變化,每名戰士之間縱橫保持15米左右的距離;由三個戰鬥小組組成一個戰鬥班,每個戰鬥小組間保持30-40米的距離;三個戰鬥班組成一個戰鬥群,進攻時呈散兵線隊形展開,根據組長或班長指令,變換戰鬥隊形;而戰鬥群展開後用“口語”、“手語”、“軍號”等方式傳達戰術指令,這樣一個戰鬥群約30-40人,完全展開之後,可以覆蓋800米寬的戰線。
而在開展進攻作戰時,首先要明確攻擊方向及可利用的地形地物,並確定各組階段性掩蔽點等戰術要領,然後作戰小組會采取隊形疏散,低姿前進的動作,後邊伴有輕機槍和重機槍的掩護,戰士們組成有層次的突進。每個小組成前三角或者後三角隊形衝鋒前進,前後呼應,以避免密集火力的殺傷,並保證進攻的連續性。
待機槍組進入第一射擊陣地後,各組即向第一個掩蔽點機動。到達第一點後,展開火力殺傷敵人,同時掩護機槍組機動。等機槍組到位後,再壓製敵人,同時掩護其它組向前機動,如此循環。形成波次進攻。同時,在敵方的火力死角一。般還布置有迫擊炮,並在機槍手邊上通常布置1名特等射手用於射殺敵方指揮官或者機槍手。
另外在進攻過程中,還會根據戰場情況,或集中全班火力,清除已暴露的敵人火力點,或利用煙幕彈、曵光彈為己方直瞄重火力指引敵軍兵力密集的陣地。
三三製戰術的優點在於:可以發揚自己的火力,大大擴張己方的正麵打擊範圍,同時因為前後左右有己方掩護,相互照應,在短兵相接的時候。避免了單獨陷入敵軍包圍的境地,也可以像一張網那樣撒向對方合圍敵人,彌補了個體戰鬥素質的不足;可以讓各小組之間交替前進,互相掩護,擾亂敵軍視線和判斷,並能從多方向多角度形成攻擊力量;避免了在遭遇炮火覆蓋,密集火力打擊時損失過大;方便指揮,使攻擊力量最大化。
而三三製戰術的最大弱點是戰術過於複雜,對士兵的素質要求較高,而且需要各部隊之間互相配合協做,因此必須經過長時間較為嚴格的訓練才能執行這一戰術,而且如果要達到運用純熟的水平,則還要經過數次實戰的磨合才行。
另外,三三製戰術隻是小規模部隊的作戰戰術,通常是到連級,最多隻能到營級。當然這並不是說在團師級的戰鬥中就不能使用三三製戰術了,畢竟團師乃至再多的部隊,也是由連營,甚致更小的部隊組成,而是到了團師級別的戰鬥,隻靠三三製戰術是不行的,還需要更宏觀的戰術指揮。
華東政府進入穩定期之後,三三製戰術就成為人民軍各部隊重點訓練的戰術之一,到現在為止,大部份士兵都有一年以上的訓練時間,可以說基本的戰術原則和運用都掌握了。當然,由於兩個時代的戰爭模式均不同,因此人民軍的三三製戰術也進行了定的改進,最大的不同是,舊時空裏解放軍的編製是一個班9人,正好組成3個3人的戰術小組,而人民軍的編製,一個班為12人,在編成4個3人戰術小組還是編成3個4人戰術小組的選擇中進行多輪的測線,最終確定編成3個4人戰術小組,但每個小組仍然組成三角 陣形,但三角的尖頭由兩名戰士組成,這樣在作戰中出現傷亡時,可以馬上有人替換補充,保持戰鬥小組的完整,另外人民軍的每個班有兩套擲彈筒,,正好可以由多出來士兵使用,而且擲彈筒射程和步槍差不多,攜帶和使用都十分方便,可以加強整個班的作戰火力。在進攻中一但發現敵軍的火力點,可以首先使用擲彈簡進行打擊,減少對迫擊炮、機槍的依懶,有利於在戰場上抓住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