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相比於英法俄三國的態度鮮明,美徳兩國的立場就要中立得多,兩國都表達了對遠東局勢進一步複雜化,戰爭擴大的擔擾,並且呼籲國際社會組織起來,控製戰爭繼續擴大,也要求參戰的各方進行談判,解決各方的利益事端,停止戰爭、恢複和平。而且美徳兩國也都不約而同的表示,自己願意做調停人,當然前提是各方都有和平的意願。
這是由於美徳兩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有限,並且和參戰的三方都沒有太大的利益衝突,雖然都有一定的傾向,如美國是暗中支持日本的,而徳國甴於近年來和華東政府的軍事合作密切,同時也希望遠東的局勢越亂越好,於是較為傾向華東政府,但兩國不想因偏袒某一方而去得罪另一方,因此也樂得站在道德的致高點上去說一些漂亮話,反正這些話怎麼都不會錯。
但兩國的媒體則有明顯不同的表現,美國媒體盡管不像英法反應激烈,但也都比較明顯的指責華東政府不該在這時參戰,這是由於美國在遠東地區雖然沒有大的影響力,但商業利益很大,美國暗中支持日本的目地除了維護自己在遠東的商業利益之外,還希望遏製俄國的擴張,並且擴大自己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商業利益。本來在華東政府參戰前,誰都看得出來,日俄戰爭己經打得差不多了,而且無論最終的結果如何,俄國也都無力再在遠東擴張,因此美國的不少財團、企業都瞄著中國東北地區,如鐵路大王史蒂芬遜己計劃在中國東北地區投資修建鐵路。但華東政府的參戰,令戰爭擴大,並將無限延續下去,美國的投資變得遙遙無期,當然不會高興。
而德國媒體則客觀一些,一方麵是這幾年來華東政府和徳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另一方麵德國和日俄兩國也沒有太好的交情,而且德國在遠東更是連經濟利益也沒多少,華東政府的海軍艦隊中,有不少都是徳國建造,或者是徳國提供技術、材料、配件幫助華東政府建造,這也是德國媒體報導的側重點,認為是這些徳係軍艦幫助了人民軍海軍取得對馬海戰的勝利。
在甲午戰爭中,以徳艦為主力的北洋水師慘敗於以英艦為主力的聯合艦隊,自然讓德國臉上無光,但這一次人民軍海軍新建軍艦幾乎全有德國的血脈,完勝仍然是以英艦為主力的聯合艦隊,也算是為德國造船業出了一口氣。其實到現在為止,華東政府、日本、俄國三方都沒有公布對馬海戰的細節,因此人們根本無從得知德國建造的軍艦在這場戰爭中發揮了多大的作用,另外這些軍艦雖然是徳國建造的,但軍艦的設計卻是由華東政府自行完成,徳國隻是照圖施工,嚴格來說隻能算德造軍艦而不是徳係軍艦。不過德國媒體都沒有提及。
當然,除了這幾個主要的大國之外,其他國家也都紛紛發表聲明,表達本國的態度,不過在言辭之間,還是以指責華東政府居多,隻是並不怎麼激烈。不過這些國家基本都是醬油眾,在這場棋局中隻能當個看客,或者是在水混的時候摸幾條魚而己。
不過華東政府的宣傳機器也沒有閑著,輿論陣地必須占領,因此從5月13日起,華東政府或是通過政府聲明,或是以報紙、書刊等媒體形式,對外宣傳自己的主張。
華東政府的宣傳分為兩個部份,一是以報導戰爭的進程,當然是以人民軍的勝利為主,不斷的以勝利消息提振民眾的士氣,以及對華東政府的信心,畢竟打起仗來,還是要靠戰場上的表現說話;二則是以社評、評論等形式,來宣傳華東政府參戰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而宣傳的口徑死死扣住兩點展開,一是日俄雙方是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戰爭,因此對於中國來說,兩國都是侵略者,華東政府的參戰是保家衛國,抵抗侵略的戰爭,在任何時候都是用來具有合理性的;二是日俄雙方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戰爭的同時,作為中國合法政府的清廷卻沒有采取任何的措施阻止或維護自身的權益,而是完全放任自由,居然還打出中立的旗號,完全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正是在清廷完全不作為的情況下,華東政府才決定出兵參戰,維護國家利益,保衛東北人民,而這是為華東政府參戰的合法性進行辯護。
其實在華東政府剛剛參戰的時候,在中國的朝野各屆還是有不少聲音反對的,認為華東政府的行為是無端的挑恤日俄兩國,恐怕會累及中國,反對者中即有朝廷官員,也有民間的知名學者、名流人等,當然這其中有些人是真的擔心華東政府會激怒日俄兩國,給中國帶來災難,畢竟近60年來,中國的對外戰爭幾乎就從沒有贏過,盡管在5年以前,穿越者的到來令中國免受了庚子之辱,但畢竟不是一場完全的勝利,雙方之間實際是互相受協,而且明白人都清楚,庚子國變時,各國都沒有近全力,出動的軍隊也不過數萬人而己,而這次日俄雙方均出動了全力,雙方在遼東投入的軍隊加起來接近百萬,遠不是5年前的八國聯軍可比,因此一但惹怒了這兩國,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