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的陣地是一個倒三角形,而開戰以來,日軍的進攻都集中在人民軍的左、右翼陣地,而駐守後方陣地的1團除了一開始向日軍進行牽製進攻之後,就一直沒有受到攻擊,在後方陣地養精蓄銳,現在眼看著人民軍已經向日軍展開了反擊,1團當然也不能再閑著,也必須加入到進攻中來。
由於沒有日軍的糾纏,因此1團很快就超過了2團、3團,逼近了日軍的陣地,好在是這時日軍的陣地裏還有一個剛剛撤回來的聯隊守衛,雖然守不了先前那麼大的區域,但可以收縮防線,到還不至於全無抵抗之力。
這時攻守雙方的實力大體相當,雖然日軍在前麵戰鬥中的傷亡要大一些,但卻是防守的一方,因此也可以抵消人民軍在兵力上的少許優勢。而且盡管1團一直在養精蓄銳,但這個日軍聯隊在戰鬥中的任務是擔任佯攻,也並沒有太大的消耗。
不過日軍最大的劣勢還是在於沒有火炮,而盡管1團在前麵的牽製戰鬥中,己經消耗了大半的炮彈,但剩餘的小半炮彈也足夠完全壓製住日軍了。
由於日軍是在陣地裏堅守,又沒有能對迫擊炮有足夠的壓製力武器,人民軍的迫擊炮也可以從容的瞄準射擊,放棄炮擊的速度,而追求射擊的精準。因此炮彈一發發的落入日軍的陣地中,將日軍布置的火力點,臨時據點一個一個的擊毀。幸好是大島久直的指揮部位置較為靠後,而且隱蔽得很好,才沒有成為人民軍打擊的目標。
而隻到這時,在指揮部裏的大島久直才看清了人民軍使用的火炮,原來竟是一種短炮管的簡易式火炮,這就怪不得人民軍裏會有這麼的火炮,而又沒有被自己的偵察兵發現。不過大島久直仔細的觀察發現,盡管這種火炮沒有炮輪、護板,也沒有炮架,炮彈進退裝置,就是用一個三角架支撐一根炮管,而且竟然還是最老式的前填充方式,但用起來似乎十分方便,一炮接著一炮的發射,速度到還不慢。
其實在前一階段的戰鬥中,人民軍就在戰場上大量的使用了迫擊炮,不過當時日軍的注意力都被裝甲列車炮這種高大威猛的武器吸引,因此沒有注意這種小型火炮的威力,而雖然是第一次見到這樣的武器,但大島久直是久經戰陣的人,自然很快就明白這種簡易火炮的價值所在。
盡管這種簡易火炮威力比同口徑的常規火炮要小得多,但卻勝在輕便靈活,攜帶方便,能夠跟隨步兵一起行動,僅是這一點優勢,就足以讓這種火炮在戰場上有立足之地了,而且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人民軍顯然已經大量裝配了這種火炮。想想以後人民軍可以擺脫火炮的拖累,輕裝上陣,在戰場上大範圍的快速移動,而且還能夠保證有足夠的火力支持,日軍想要應對這樣的軍隊,難度可真是不小啊。
而且再進一步的想想,海外華人不僅弄出了能夠將艦炮移上岸使用的裝甲列車炮,還弄出這樣輕便靈活,容易攜帶的簡易火炮,雖然這些武器在技術上並沒有什麼不能克服的難度,隻要是有成品,各國也包括日本在內,都能夠在1、2年時間內仿製出來。但海外華人的這些奇思妙想的整合能力確實令人感到恐懼,並且可以讓他們贏得短暫的領先優勢,而且誰知道他們還有那些奇思妙想的新式武器。這樣的對手,是日本能夠對付得了嗎。
想到了這裏,大島久直也不禁打了一個哆嗦,不敢接著再想下去了。
當然,現在的戰局也不容大島久直再胡思亂想了,因為人民軍的炮擊已經將日軍的陣地轟開了幾個缺口,並向陣地發動了衝鋒。
當然,如果僅僅是如此,到還不算太嚴重,畢竟日軍在白刃戰還有定的優勢。但這時人民軍的左右翼部隊也都擺脫了日軍的糾結,進攻上來。在人民軍的三麵夾擊之下,陣地裏的日軍也堅持不住,要麼倒地喪命,要麼向後敗退。而大島久直見大勢已去,也隻下令撤退。
日軍終於全線撤退了,不過人民軍也沒有追趕,而是立刻就地馬上組織陣地,挖掘戰壕,準備防守,連戰場都來不及清理。
原來這時李立新已經收到了偵察兵的報告,日軍的後續軍隊己距離戰場隻有不到15公裏的路程,如果加快進軍,在1小時內就可以趕到戰場,盡管這時人民軍十分疲憊,炮彈也幾乎都打光了,但絕不能讓日軍通過這裏到達鳳凰城,因此必須堅守在這裏,隻能抓緊時間布置陣地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