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統給我閉嘴。”
隨著大山岩的厲聲命令,在場的其他參謀副官等人也全閉口不語,看著大山岩。
這時大山岩對自己的副官道:“立刻命令城外的軍隊,全部都撤回城裏來,重新整編,下令遼陽城外圍留守的部隊,準備戰鬥,另外在遼陽城裏布置陣地,準備和海外華人打巷戰。”
“什麼?”
“司令官閣下,這太消及了吧。”
“是啊,戰局還不會壞到這個地步吧。”
“就是,我們絕不能輕易的放棄城外的陣地啊。”
“夠了,你們這幫蠢材懂得什麼?城外的陣地是守不住了,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利用遼陽城裏房屋建築抵消海外華人的火力優勢,守住遼陽,為我們大軍的撤退爭取時間,馬上按照司令官的意思去擬定作戰計劃。”
聽兒玉源太郎也發話了,參謀們才都不說什麼,隻好都來到地圖前,開始製定作戰計劃。而大山岩看了兒玉源太郎一眼,苦笑了一聲,道:“兒玉君,看來我們是真的己經落伍了。”
兒玉源太郎也點了點頭,道:“是啊,從這次戰爭一開始,我就發現戰爭的模式己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我們以前的經驗,都己經過時了,而海外華人似乎比我們更早的看到了這一點。
在舊時空裏,俄日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規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出現了大量的新模式、新戰術,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因此後世裏也將日俄戰爭稱為第0次世界大戰。
俄日戰爭在軍事上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麵,首先是防守戰術領先於進攻戰術,由於機槍、坑道戰術(盡管還不成熟)的大量使用,而進攻的戰術理論、武器卻全麵的滯後,使得進攻變得十分困難,往往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才能攻克敵方的陣地,由其是對敵軍也修建好堅固堡壘的陣地,隻能用重炮轟開堡重,而如果沒有重炮,就隻能是送人頭;而這也造成了另一個影響,就是彈藥的消耗量極大,子彈自然是不用說,大量的機槍應用,讓子彈呈數十倍的增漲,而炮彈的需求量,也漲到了一個驚人的數字,在戰前日本是依據甲午戰爭、普法戰爭、西南戰爭的模式進行彈藥的準備,預計在一次會戰中,一門火炮要發射30-50發炮彈,但在實戰中,一門火炮發射的炮彈達到了250-300發。遠遠超出了日本戰前的預計。
雖然這裏麵有日軍對於攻堅戰的準備不足,造成了炮彈的大量浪廢,如在進攻旅順的戰鬥中,日軍一開始時使用了大量的中小口徑火炮,但對俄軍經營了6、7年,用大量混凝修築的堡壘,中小口徑火炮幾乎毫無作用,隻能白白消耗彈藥。
結果在整個日俄戰事期間,日軍的炮彈供應一直都處於十分緊張的狀態,經常是在一場戰鬥中把所有庫存的炮彈都打光了,不得不像國內緊急調用後備的炮彈,有時陸軍挪用海軍的炮彈,有時海軍挪用陸軍的炮彈,等到日軍攻占沈陽以後,由於3個多月沒有大規模戰爭,因此總算是積累了一些火炮,但這個時候人民軍又參戰了。
雖然大山岩,兒玉源太郎都是第一次見識這種覆蓋式的炮火打擊戰術,但兩人畢竟都是身經百戰的宿將,盡管大山岩自嘲已經落伍了,但兩人對新武器、新戰術的接受能力還是很強的。
另外兩人對人民軍也極為重視,因此也認定既然人民軍采用這種戰術,就必有可取之處,而抱著這樣的思路去分析,也不難總結出一些道來。
從表麵上看,人民軍的這種戰術對炮彈的消耗量極大,但打擊的效果卻無疑是極住的,就如同樣是100發炮彈,如果是對軍隊進行打擊,分10次打擊的效果要好,但對防禦工事之類的固定目標,則一次性打出去的破壞力要大得多。
這個道理雖然是誰都明白,但要真正做越來卻是十分困難的,因為能夠突破固定思維模式的人並不多,而且無論是大山岩還是兒玉源太郎,都不是這樣的人。
正是建基於這樣的判斷,大山岩才確定遼陽外圍的陣地是守不住了,而城外的防線恐怕也是靠不住的,因此隻能寄希望在城內防守,和人民軍打一場巷戰來拖住人民軍,為日軍的撤退爭取時間。不過這一來能夠堅持多長時間,大山岩心裏也沒有底數了。
人民軍的炮擊共計持,持續了約1小時20分鍾,共計打出了約3.7萬發炮彈,平均每門火炮打出的炮彈數量超過了50發,雖然這樣的火力投送量在舊時空裏算不了什麼,但在這個時代,是絕無僅有的。而日軍的陣地連同陣地麵的營地、倉庫、炮兵陣地均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絕大多數陣地的毀壞程度都超過了7成以上,有些陣地基本全部被摧毀了。而陣地上,營地裏的日軍傷亡超過了半數以上,火炮的損失也高達80%。遼陽外圍正麵的三個陣地基本都被人民軍打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