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人民軍和日軍在鴨綠江邊進行激戰的時候,華東政府和俄國的關係也迅速的惡化起來。
在遼陽之戰的時候,人民軍就和俄軍發生了一次小衝突,當時是以俄軍吃了一個小虧而結束,後來俄軍也老實了許多,不敢再輕易的向人民軍挑恤。
而就在遼陽戰役結束以後,俄國駐青島領事彼德洛夫來到外事部,向李三傑提出了抗議,指責人民軍的行為破壞了此前雙方達成的協議,造成了俄軍的人員傷亡,要求華東政府向俄國道歉,嚴懲肇事者,並賠償俄國的損失,同時提出,以當時協議是說雙方以十裏河分界,因此俄軍應占有十裏河的一半,要求人民軍撤出,將十裏河的一半讓給俄軍駐守。
俄國提出的無理要求自然是遭到了華東政府的嚴辭拒絕。李三傑代表華東政府,嚴力的駁斥了俄國的抗議,指出雙方的衝突是俄軍首先挑恤造成,人民軍是被迫反擊,根本沒有過錯,並且警告俄國,最好約束一下軍隊,不要再出現挑恤行為,否則人民軍將會毫不手軟的予以反擊。至於以十裏河為界,自然是以先占為原則,根本不存在一方一半的事情,並建議俄方最好後撤10-15公裏,以免雙方的軍隊再發生衝突。
最後李三傑還向彼德洛夫提出,根據雙方的協定,在擊敗日軍之後,俄國將尊照《交割東三省條約》的規定,從東三省撤軍,而現在是俄國考慮履行這個條約的時候了。
本來彼德洛夫是想趁著人民軍與日軍在鴨綠江邊激戰,無暇顧及俄國的時候,來向華東政府進行外交訛詐,估摸著這個時候華東政府是不想得罪俄國,因此會向俄國做出一些讓步,那曾想到華東政府不僅一步也不讓,反而要求俄國履行《交割東三省條約》。
於是彼德洛夫堅持咬定這次的衝突是由人民軍引起的,而且堅稱如果華東政府不給俄國賠償,俄國將拒絕履行《交割東三省條約》,並且不能保證俄國軍隊還會保持克製。這實際就是向華東政府發出了戰爭威脅。
不過出乎彼德洛夫意料的是,李三傑根本不受威脅,反到再次警告彼德洛夫,如果俄軍不保持克製,人民軍會教他們保持克製;如果俄國拒不履行《交割東三省條約》,那麼人民軍會讓俄國履行,而且所產生的一切後果,都將由俄國負責。
可以說李三傑的威脅比彼德洛夫更明白,更直白,而且還從來沒有那個國家這樣威脅俄國的,由其是現在人民軍自顧尚且不暇的時候,居然還敢這樣的大言不漸。因此彼德洛夫也十分惱怒,丟下一句“那就等著瞧吧”連招呼也不打,就怒氣衝衝的離開了外事部。
回到領事館後,彼德洛夫立刻給國內發電報,將自己和李三傑的交涉過程向國內進行彙報,並且建議國內,薦於華東政府的惡劣態度,應該給華東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才能迫使華東政府屈服,向俄國做出較大的讓步。
聖彼得堡收到電報之後,立刻引得俄國滿朝震怒,想不到華東政府竟然敢俄國發出理的威脅,這也太小看戰鬥民族,於是紛紛要求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華東政府宣戰,以武力攻占遼陽,以至於整個遼東地區,實現俄國謀劃己久的黃俄羅斯計劃。
原來林涅維奇的報捷電報發回到聖彼得堡以後,也給俄國政府打了一針強心劑,因為視在俄國政府正是內憂外患,太需要一場勝利的刺激了,隻有勝利才能提振人心士氣,才能增加王室的威信,才能提高精英、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衝淡“流血的星期天”之後帶來的緊張氣氛。而收複沈陽,無論是在戰略戰術還是政治宣傳上,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勝利。
於是俄國國內的宣傳機器大開,極力的吹捧這一場勝利,並且無限的拔高這場勝利的價值,將一場在戰略意義上隻能算是普通的戰利吹成遠東的萊比錫會戰(導致拿破侖第一次下台的戰爭),稱這一戰將徹底扭轉了遠東的局勢,而且俄軍也恢複勇敢和鬥誌,最終取得勝利。並將俄軍的指揮官林涅維奇也捧上了雲端,稱其為庫圖佐夫第二,天材將星等等。
結果在這樣過份的誇大宣傳下,雖然暫時讓俄國的精英、民眾忘記了先前的失敗,緩和了俄國政府的政治危機,但也讓俄國政府對戰局產生了錯誤的判斷,對俄軍的實力得出了錯誤的評價,更是讓尼克拉二世生出了不切實際的幻像,重新燃起了實現黃俄羅斯的美夢。而既然沙皇有這樣的想法,身邊的大臣們自然會投其所好,於是乎大臣們搜羅種種跡像,找出各種理由,來證明皇帝陛下的英明決策,大力的讚成用武力教訓海外華人,實現三代沙皇謀劃的黃俄羅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