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悔恨之下,段祺瑞最終還是決定固守待援,因為現在突圍,段祺瑞心裏實在是沒有什麼把握,在突圍的過程中,清軍很可能在義勇軍的圍攻下崩潰,而固守的話還能夠多堅持幾天。
當然如果選擇固守待援,是需要有援軍才行,不然也是死路一條。不過段祺瑞認為如果自己給鐵良、良弼再寫一封信,向他們陳明利害關係,畢竟他們是這次進剿的主將,一但進剿失利,兩人都是難辭其咎的,因此如果兩人收到自己的這封信,一定會出兵來救援自己,而且同時段祺瑞又給第二鎮統領王英楷寫了一封信,請王英楷看在同僚之誼的情份,出兵救援自己。雖然現在義勇軍己對清軍完成了四麵包圍,但還是有一些空隙,少數人還是可以利用這些空隙逃出去的,也可以說這兩封信寄托著段祺瑞的全部希望。
另外現在的段祺瑞多少也有幾分自暴自棄的心態,寧可在原地固守待援,也不冒險突圍,如果鐵良、良弼兩人不發援軍來,自己就在這是全軍覆沒,以身殉職,也是讓這次進剿徹底失利,這樣鐵良、良弼也就脫不了責任。
送出了信之後,段祺瑞也下令全軍加強守備,準備迎擊義勇軍的進攻。而段祺瑞也估計,援軍趕來最快也要三天時間,最慢就不好說了,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不過段祺瑞認為自己能夠守5-6天的時間,到不是清軍的戰鬥力不夠,而是攜帶的彈藥隻有這麼多。現在清軍的總兵力約為2萬7千左右,其中北洋三鎮的軍隊還有約1萬餘人,另外還有7千餘後勤輔助士兵,還有近萬餘其他軍隊,和義勇軍相比,人數的劣勢並不是十分明顯。
而就在第二天,義勇軍向清軍的陣地發動了進攻。首先在清軍的正麵陣地,集中了75毫米野戰炮兵團全部72門75毫米野戰炮,以及華東政府在戰前緊急支援過來的6門125毫米野戰炮,向清軍的陣地展開了猛烈的炮擊。
雖然北洋新軍是按照近代軍隊的樣式編製訓練的軍隊,也十分重視火炮的運用,但畢竟是缺少實戰經驗,而且火炮戰術的理念還是歐洲10年前的落後思路,一來是北洋新軍的戰術操典主要是參考的德國陸軍,德國教給北洋新軍的隻是一些日常訓練的科目或普通的戰術,而最新炮兵戰術當然不可能教給北洋新軍的;二來是這個時代的戰術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中,每次局部戰爭之後,各國都會有一大堆軍事專家進行分析研究總結,不斷的修改並完善既定的戰術,而在這方麵,清廷顯然是功課做得不夠。而義勇軍裝配的火炮雖然不多,但運用火炮的戰術思路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先進的,這次就是集中火力,進行覆蓋性炮擊,在戰場局部形成優勢火力。
義勇軍的火力幾乎覆蓋了清軍的整個前部陣地,爆炸的聲音基本沒有停止過,而揚起的硝煙、塵土將清軍的正麵陣地全部淹沒。守在陣地上的清軍也沒有想到過,義勇軍的火炮打擊竟會如此猛烈,而且清軍的陣地布置顯然也沒有考慮防炮擊設計,因此造成了大量的傷亡,不過還是有相當一倍份清兵是對猛烈的炮擊產生了恐懼心理,逃出了陣地,結果被炮擊炸死。
段祺瑞坐在自己的指揮部裏,聽著外麵的炮擊爆炸聲音不絕於耳,而桌上的茶杯都震掉到地上摔碎了兩個,萬沒有想到,這夥匪賊的炮擊會如此猛烈而密集,雖然段祺端號稱北洋之虎,其實到現在打過的仗也不過是一些平匪滅寇之類的小仗,那裏見過什麼大的陣仗,這麼驚人的聲勢,就連平時訓練也沒有這樣大規模的炮擊,因此這時段祺瑞臉色蒼白,扶著茶杯的手還在發抖。
義勇軍的炮擊差不多持續了30多分鍾,共計打出了6000餘發炮彈,而為了準備這場反圍剿的戰爭,義勇軍準備的炮彈一共也隻有1萬餘發。等到炮擊結束之後,清軍的正麵陣地己被炸得一遍狼籍,麵目全非了。
隨後義勇軍才正式從各戰線向清軍的陣地發動進攻,而由於清軍的正麵陣地基本己被義勇軍的炮擊摧毀,守軍傷亡近半,剩餘的士兵也都無心再戰,義勇軍的士兵衝進清軍的陣地之後,清軍根本就無力再戰,紛紛敗退,幸好是這時段祺瑞還沒有放棄戰鬥,將預備隊派上來增援,和攻入清軍陣地的義勇軍士兵展開了白刃作戰,這才算是免強暫時阻擋住了義勇軍的攻擊。
不過這時義勇軍的士氣如虹,鬥誌昂揚,因此人人奮勇,個個爭先,而清軍這時卻是軍心底落,何況雙方的軍事素質、作戰經驗也相差無幾,清軍並不比義勇軍強多少,結果在刺刀交擊、寒光閃過之後,倒下的十有六七都是清兵,結果雙方激戰了20多分鍾之後,清軍終於招架不住,向後撤退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