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軍事工作組對這兩個計劃進行討論和評估,首先否定了第一個計劃,因為沈陽戰場確實不可能抽調出一個軍來增援鴨綠江戰場;另外大多數人都反對將朝鮮半島也列為這次戰爭的目標,畢竟華東政府的資源有限,盡管現在還有相當的餘力,但畢競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另外還預留一部份資源以應對突發事件。而且日本現在占據朝鮮半島已有10餘年,但在朝鮮的布置可以上逆到1882年,巳經在朝鮮經營了20餘年,早己培養了一批帶路黨,因此真要將朝鮮半島列為目標,到並不容易達到目地。
其次是朝鮮半島畢竟隻是日本的殖民地,而並非日本的本土,因此人民軍進攻朝鮮半島也未必就能迫使日本在談判中讓步,接受賠償條件。丙最後朝鮮半島雖然在東亞的地緣政府中十分重要,但也不是沒有朝鮮半島就不行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華東政府自身的實力,如果華東政府能借這次戰爭完成地區堀起,那麼以後還有的是機會將朝鮮半島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第一個計劃被否定,那麼第二個計劃也就成辦工作組的首選,而且這個計劃也確實更務實一些,盡管不能全殲或重創日軍,但隻要給日軍足夠的殺傷,讓日軍無力再發動新的進攻也就足夠了。而將海軍陸戰隊調回去當然不是什麼問題。
但僅僅隻是保住鴨綠江防線是不夠的,人民軍還需要為華東政府後麵和日本的談判製造新的籌碼才行,不過這時海軍部長尚晉峰到是又提出了一個建議,就出動海軍,對日本沿海的重要城市、港口進行炮擊,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在日本本土進行登陸作戰,目標到不是占領日本的地方,而是破壞日本本土。
日本是一個島國,主要的城市、經濟發達地區基本全在沿海的地帶,而且現在日本海軍幾乎己經全軍覆沒了,可以說人民軍海軍完全沒有威脅,可以圍著日本本土四島打,這樣當然可以給日本造成巨大壓力,自然也成為華東政府在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這個建議也得到其他人的讚同,這也確實是華東政府目前最好的辦法了,於是工作組也正式確定了下一步的作戰計劃,並且交軍委製定詳細的作戰方案。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就是美國、德國的軍事觀察團均己經到達青島,而華東政府也己安排兩國的軍事觀察員分別赴沈陽、鴨綠江兩個戰場進行觀摩,因為這時遠東戰區的戰鬥基本結束,因此華東政府沒有考慮安排他們去遠東戰區,不過德國軍事觀察團的團長奧斯卡?馮?胡蒂爾卻向華東政府提出,希望能派一個小組去遠東戰區觀摩。
盡管軍事觀察團的政治意義要大於軍事意義,但德國畢竟是一個崇尚軍事的國家,由其是這次的遠東戰爭,華東政府以一敵二,擊敗俄國、日本兩個國家,盡管有以逸待勞的投機因素,不過華東政府的戰略戰術運用,也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德國觀察團的成員大部分都是職業軍人,職業的本性自然令他們都對這場戰爭相當感興趣。
由其是德國觀察團聽了華東政府對戰爭過程的介紹之後,對人民軍的突襲海參崴之役由為關注,認為這場突襲戰不僅是整個戰爭的轉折點,而且就這一戰本身來說,也是一場大膽冒險、而又戰術創新的戰鬥,值得德國認真研究,因此希望對這一場戰爭進行詳細的了解,盡管遠東戰區的戰爭基本結束了,但德國觀察團還是堅持要派一個小組去海參崴,主要是實地考察戰場情況,這樣可以對這場戰爭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德國人嚴謹、認真的作風在這時也充份體現出來。
而對於德國觀察團這樣堅持,華東政府也沒有再推托,畢竟這也不是什麼為難的事情,而且幾乎每天都有船隻駛往海參崴,塞幾個人進去並不困難。於是胡蒂爾也從觀察團成員中選出了8個人,由自己的表弟埃裏希?馮?魯登道夫上校帶隊,奔赴海參崴。
其實拿到這次德國觀察團名單,夏博海、秦錚、肖建軍、尚晉峰、諸亞平等人都很驚奇,因為這份名單可以算是將星璀璨,當然是指在未來。如觀察團的團長胡蒂爾和他的表弟魯登道夫,這兩個人在舊時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都是德軍中的著名將領,前者最著名的是開創了為突破塹壕防守,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胡蒂爾戰術”,也稱為“滲透戰術”或“暴風突擊”戰術。簡單的說就是集中少量精銳士兵組成突擊部隊,並配備能夠單兵攜帶,火力較強的武器,在戰場上尋找敵軍的薄弱環節,並展開迅速的攻擊;在突破陣地之後,並不停止而是繼續向前進攻,擴大戰果,將向左右展開,清理戰場的任務交給後麵的普通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