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袁世凱複出(上)(1 / 2)

人民軍東北戰場大敗俄軍,攻取哈爾濱,圍困沈陽的時候,國內的河湖根據地的第二次反圍剿之戰也在同時繼續進行。

在圍殲了北洋第三鎮軍隊,俘虜了段祺瑞之後,義勇軍揮師北上,一連攻占了大名府、廣平府、冀州府、順德府等地,將被段祺瑞攻占的地方幾乎全數又複奪了回來,兵峰又一次直逼到保定府了。

這一下清廷大為震驚,原來段祺瑞收複河北諸府之後,清廷上下對這次征剿都充滿信心的,認為既使不能收以全功,但也能挫動海外華人的銳氣,那曾想到短短數日的時間,形勢就發生了巨大的逆轉,不北洋第四鎮全軍覆沒,段祺瑞生死不知,而且義勇軍竟然殺回到河北省境內,再次威脅保定,這才得了,因此清廷立刻下諭給鐵良、良弼兩人,以十分嚴厲的措詞指責兩人治軍不利,玩忽職守,貽誤軍機,有負朝廷信任,並嚴令兩人立刻進軍,阻止義勇軍的進攻,否則朝廷必將予以重懲。

收到了朝廷的上諭之後,鐵良、良弼也知道現在的事態嚴重了,因此趕忙調兵遣將,命北洋第二、四鎮軍隊再次出擊,向河湖根據地發動進攻,而兩人則帶領北洋第一鎮,趕回去守衛保定府。

鐵良、良弼認為進攻義勇軍的根據地,必然會遭到義勇軍的強烈抵抗,在上一次進軍途中,兩人己被義勇軍的搔擾戰術弄得有些怕了,何況是還有段祺瑞的教訓,這樣危險的事情就交給北洋第二、四鎮去幹,而兩人領兵退守保定,其實是遠離戰場,以求自保,因為在第二鎮、第四鎮發動進攻之後,義勇軍也必然會回師救援,這樣保定反而不會有什麼事。

那知兩人盤算雖好,但局勢的發展卻沒有像兩人所預想的那樣進行,首先是第二鎮統領王英楷、第四鎮統領吳鳳嶺的並沒有執行他們的命令。畢竟段祺瑞的教訓實在太深刻,兩人也不能不受到影響,在這個時候那還敢再去進攻河湖據地呢?而且明眼人都看待出來,鐵良、良弼躲到保定去了,卻讓自己去和義勇軍硬拚,甚致是送死,換了誰都不會幹的。於是兩人也都是口頭答應,但實際卻是按兵不動。

而義勇軍又集中了三個師的兵力,在距離保定府約30公裏的新樂縣一帶設伏,重創鐵良、良弼統領的北洋第一鎮,這一役擊斃清軍6000餘人,俘虜達15000餘人,鐵良、良弼僅帶了數百人逃到正定府去了。而義勇軍又趁勢繼續進軍,一舉又攻占了趙州府、河間府、保定府。

保定府的失守,清廷大震,因為保定是北京的南麵門戶,義勇軍可以長驅直入,直逼到北京的範圍圈來,難道6年前的庚子國變要再次重演了嗎?

而慈禧的心裏也裏又悔又恨,後悔自己怎麼就一時鬼迷了心竅,竟然挑起了對海外華人的戰爭,那海外華人豈是好惹的嗎?八國聯軍都不是他們的對手,日本、俄國也被他們打得落花流水,那是清廷能對付的?自己都現在己經是年過70的老人了,還有幾天活頭?不老老實實的等著閉眼,還瞎折騰個什麼勁啊;又恨那些滿族貴權,如果不是他們在自己耳邊唆使,自已也不會犯糊塗,原來自己啟用滿族貴權是想牽止漢族的大臣,可惜這批人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隻會爭權奪利,本事沒有多少,但胡亂的主意卻不少,在滿人當中怎麼就出不了曾國藩、李鴻章這樣的幹才呢,那怕是出個袁世凱也好啊。

想起袁世凱,慈禧的心裏不禁一動,現在這個局麵到是可以啟用袁世凱試試,反正這個時候也隻能死馬當活馬醫了,而且不管怎麼說袁世凱要比鐵良、良弼強些,因此清廷一麵下旨,調北洋第五、六鎮立刻馳援北京;一麵又下諭袁世凱,立刻回京複職,實際就是要袁世凱擔任保衛北京的任務。同時清廷還向各國公使館求援,希望各國公使能為清廷周旋。

其他的事情到也好辦。北洋第五鎮統領吳長純、第六鎮統領王士珍在接到清廷的調令之後,都沒有半點遲疑,立刻領軍趕到北京,第五鎮駐守涿州、第六鎮駐守霸州,保衛北京,而各國公使則向清廷建議,盡快和華東政府談判,並向清廷推薦談判人——袁世凱。

那知問題就出在袁世凱的身上,收到清廷的上諭之後,袁世凱居然上折聲稱自己現在重病臥床,不能理事,因此不能勝任,請朝廷另選賢明。

其實袁世凱告病之後,他就一直和各國公使有來住,並向各國公使提出,清廷的征剿己基本失利,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和華東政府談判,恢複和平,否則海外華人真的攻入北京,趕走了慈禧光緒,對各國都是不利的,並表示自己有辦法讓華東政府停止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