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7章 美國調停(上)(1 / 2)

於是慈禧又招集文武大臣們商議,要不要接受海外華人提出的條件,其實是想有個人能出頭建議朝廷接受,自己也好順個台階下去,那知沒有一個大臣站出來建議清廷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而合都是一付“全憑太後做主”的態度,反到是有少數滿族權貴發言反對清廷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還叫囂著要和華東政府死拚到底。

原來華東政府的議和條件中,有一條是清廷必須嚴懲主張發動對河湖根據進攻的官員,而這次征剿就是一批不甘寂莫的滿族權貴鼓導出來的,因此一但清廷接受了華東政府的條件,就意味著這批滿族權貴將要失勢,輕則是丟官棄職,重則充軍發配,隻有清廷和華東政府繼續交戰下去,自己才能夠開脫。

雖然慈禧的臉色陰得都要下冰雹了,可惜還是沒有人給老佛爺搬梯子來。而就在這時,駐守涿州的北洋第五鎮統領吳長絕,駐守霸州的北洋第六鎮統領王士珍聯名上折給清廷,聲稱這時義勇軍己進駐到定興縣,距離涿州不足10公裏。而且義勇軍的兵勢盛大,兩路北洋軍都萬難抵擋,因此請清廷速增派援軍過來。

這下慈禧也不禁慌了手腳,如果再拖下去,說不定真能拖成第二個庚子國變,因此也隻能不顧朝廷的麵子,終於正式下詔給袁世凱,表示朝廷願意接受華東政府提出的條件,請袁世凱迅速來京履職,然後趕赴青島與華東政府談判簽約。同時,清廷又下旨以鐵良、良弼治軍不利為由,將兩人革職查辦,充軍張家口服役三年,並將10餘名支持出兵的滿族權貴都革職降級處置,這也算是響應了華東政府提出的要求。

不過現在是清廷急而袁世凱不急,因為他已經和華東政府都談好了,也不差這一二天的時間,於是還想像清廷多要一些好處。因此袁世凱又向清廷推薦了一批人員。一則是為自己在朝中安置黨羽;二則是讓依附於自己的人知道,隻要緊跟著自己,就終會有飛黃騰達的時候。

而這時慈禧連討價還價的心情都沒有了,因此對袁世凱開出的人員名單也一點折都沒打,完全照單全收,各有不同的加封,於是一時間袁世凱在朝中的勢力大增。而袁世凱對這個結果也十分滿意,這才離開了天津,來到北京,麵見慈禧、光緒,並接受了自己的職務,然後才離開北京,趕赴青島和華東政府談判。

其實也沒什麼好談的,因為華東政府將條件都開列好了,清廷也都全部接受,因此雙方談的主要是履行條約的手續和時間,然後簽約。讓出河南到並不怎麼困難,畢竟河湖根據地己經占領了河南省的大部份地區,剩下的地區直接派人去接收就可以了,而河湖根據地要交還給清廷的河北諸府州也是如此,但6000萬兩白銀的賠償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清廷現在剛剛從庚子國變恢複過來,全年的財政收入也不到9千萬-1億白銀之間,除去各種開支,能夠餘下幾百萬兩就算是很不錯的結果了,要清廷一下孑拿出6000萬兩白銀,確實是有些困難。

經過了幾天的談判之後,雙方終於談好,將在一個月內將要移交給對方的土地移交給對方,同時清廷首先支付給華東政府2000萬兩白銀,剩餘的4000萬兩白銀,將在今年以內完全支付。華東政府也沒有向清廷要求抵押,因為諒清廷也不敢抵賴。

而在談判結束之後,華東政府正式宣布,從此以後在各種文件中,在政府名稱前麵加上“中國”兩個字,也就是“中國華東政府”。此前是為了不刺激清廷,盡管華東政府己是一個獨立政治體,但在政府名稱上還是作了含糊的處理,隻是以地理名稱取代。現在既然己經和清廷完全揭開了最後一層遮羞布,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再好顧忌的,因此也可以堂而皇之的用“中國”的名號。

當然,為了表示華東政府的善意,也釋放了一批清軍的軍官,其中大部份都是袁世凱的部下,包括段祺瑞,直接就交給袁世凱帶回北京去,也算是袁世凱這次青島之行的成果,至少讓袁世凱回去有個交待。

雖然隻當了一個月的俘房,但見了袁世凱之後,段祺瑞的心裏也不禁是又羞又愧,想著這次出兵之前,自己是何等躊躇滿誌,那曾想自己一時官迷心竅,利令智昏,沒有聽從袁世凱的嚀囑,結果弄得兵敗被俘,身敗名裂。而袁世凱還不計前嫌,搭救自己,因此段祺瑞跪倒在地,道:“慰帥,標下有負慰帥重托,傷兵損將,實在是無顏麵前慰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