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的士兵在俄軍的陣地裏進行著激烈的爭奪,上好了刺刀的步槍在士兵的手中做著突刺、劈砍、格擋、閃躲等等動作,甚至是拳打腳踢,頭撞口咬,翻滾、扭打著在生死的邊緣遊走、搏鬥,己有無數的士兵倒下,再也站不起來,但更多的士兵仍然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戰場中來。
其實經過了前期的戰爭,人民軍的白刃戰能力己經有了長足的提高,由其是積累了大量的白刃戰經驗,而且在休戰期內,也加強了白刃戰的訓練,因此現在的白刃戰能力,在技術、經驗上己不在俄軍之下,隻是由於人種不同,不及俄軍士兵的身高、力量,才稍遜一籌。
不過人民軍也有自己的優勢,一是人民軍的支援火力強大,雖然進入到白刃戰之後,支援火力的作用己大幅削弱,但在一些局部戰場,還是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這方麵人民軍要比俄軍有優勢;二是人民軍在白刃戰中,還是有一些可以使用的武器,如96式手槍和手榴彈,可以在白刃戰中發揮較大作用,彌補人民軍士兵身高、力量的不足;三是人民軍本來在人數上就有優勢,而俄軍的援軍卻被人民軍的炮火隔斷,因此人民軍的增援在不斷的投入戰場中,令雙方的兵力失衡逐漸擴大。
於是隨著戰事的進展,人民軍越戰越勇,逐步的推進,擴大攻占的地盤,而俄軍卻在步步的退卻,不斷的讓出陣地,雖然這種進退的變化速度並不快,但趨勢卻是不可逆轉。
經過了1個多小時的激戰之後,俄軍己經喪失了大部份的陣地,而且有一部份俄軍己經被趕出了陣地,盡管還是有一部份俄軍在奮力死戰,但無奈這時大勢己去,不可挽回,不久之後,俄軍就全部退出了戰場,而俄軍在呼侖貝爾的第一道防線也宣告全部失守。
雖然攻占第一道防線,令人民軍遭受了一定的損失,但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畢竟打仗就是要死人的,不過人民軍並沒有立刻趁勢向俄軍的第二道防線發動進攻,因為俄軍在第一道防線表現出的戰鬥力,還是讓人民軍有些意外,這也說明盡管俄軍在以前的戰鬥中大敗,但也不能輕視,因此進攻俄軍的第二道防線,必須要做好充份的準備,由其是兩列裝甲列車,必須要參與對第二道防線的進攻,而這就需要連夜鋪設鐵路。
於是人民軍休整了一夜,同時工程兵連夜施工,將鐵路線向前鋪設了大約5公裏,讓裝甲列車能夠前出,因此在第二天,人民軍向俄軍的第二道防線發動進攻。
而這一次進攻的結果有些出乎人民軍的意料,俄軍的抵抗明顯比第一道防線弱得多,僅僅隻抵抗了兩個小時,俄軍就抵擋不住,退出了第二道防線。而隨後人民軍出動兩列裝甲列車,連同兩個師的兵力,沿鐵路線向滿洲裏的方向進軍。
但俄軍再次作出了出人意料的舉動,主動放棄滿洲裏,全軍都撤退到了赤塔。而在俄軍退到了赤塔之後,又炸毀了一部份從赤塔向滿洲裏方向的鐵路線。
原來俄軍的騎軍大敗之後,俄軍的主將林涅維奇就知道呼倫貝爾到滿洲裏防線是守不住了,因為俄軍的兵力不足,而且火炮的數量也遠不及人民軍,因此一但沒有了騎軍對人民軍的牽製,是根本防不住人民軍的進攻。林涅維奇也知道,如果自己再遭受一場大敗,那麼回國之後就等著上軍事法庭了。於是林涅維奇也決定,不管國內要求,不得破壞中東鐵路的命令,而選擇炸毀鐵路線,隻有這樣才阻止人民軍的進攻。
雖然說炸毀鐵路是違返了沙皇的命令,但這還有分辯的餘地,而自己需要守住的底線有二條,一是不能讓兵力有大的損傷,因為在此前的戰鬥中,俄軍損失慘重,共計損失約60萬左右的軍隊,導致現在遠東就剩這麼10餘萬軍隊了,因此無論如向軍隊是決不能有大的損失;二是赤塔決不能有失,因為哈爾濱、呼倫貝爾、滿洲裏等地,雖然在開戰前被俄軍占領,但在法理上都還是清廷的領土,丟也就丟了,但赤塔卻早己是俄國的遠東領士,又是西伯亞大鐵路上的關建節點,一但赤塔被人民軍占領,就意味著從赤塔開始,以東的遠東領地都難以保全,那麼俄國自19世紀以來,花了近百年時間向東擴張的努力都將付諸東流了,因此赤塔是絕對不能再有失的。
最初林涅維奇是打算炸從滿洲裏到呼倫貝爾之間的鐵路線,這樣可以讓滿洲裏成為赤塔的前沿防線,以擴大赤塔的防守縱深,因此才在呼倫貝爾布下了重兵,阻擋人民軍的進攻,並且為自己布置炸毀鐵路線爭取時間。本來林涅維奇是希望呼倫貝爾防線能夠堅守3-5天的時間,由其是呼倫貝爾的第一道防線,是俄軍花了相當精力布置,林涅維奇認為這道防線應該可以堅守3天,至少要堅守2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