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三傑道:“德國願意調停,我們當然是歡迎的,但親王閣下,我認為現在並不是調停的最佳時機,我們的條件一直都沒有變,日本、俄國必須做出賠償,才能恢複和平,而這個條件,我想英法兩國是不會接受的,至少在目前是不會接受,因此親王閣下認為,現在調停會有用嗎?”
海因裏希聽了,也苦笑了一聲,其實他也知道現在根本不是調停的最好時機,隻不過這是他的皇兄德皇威廉二世提出的要求,因此也隻能咬著牙向華東政府提出來。
原來魯登道夫寫的報告經由青島傳回德國,引起了德國參謀總部的高度重視,由其是魯登道夫建議,希望獲得華東政府的無線電技術、動力飛機技術以及裝甲列車技術,在參謀總部也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為在此前,華東政府和德國軍方有數次技術合作,如給德國陸軍提供75毫米速射炮技術(其實是法國的技術),迫擊炮技術,和德國海軍合作研發蒸汽輪機,綜合火控係統,並幫助德國進行軍艦設計,均取得成功,雖然在這方麵海軍的成果更大一些,但陸軍也對華東政府提供的軍事技術十分滿意,並且認定華東政府肯定還有好東西。
而這一次魯登道夫果然看到了人民軍陸軍的新式武器或技術,其中無線電技術德國正在開發研製中,而動力飛機、裝甲列車,德國參謀總部也能夠想像得到這兩項技術在軍事戰爭中的應用,因此參謀總部也上報威廉二世,建議向華東政府購買這幾項技術。
不過軍人的思想總是直接而簡單,政治家的考慮就要細得多了,首相畢洛就認為軍事技術在那一個國家都是高精尖的技術,不是用錢就能買到。此前德國從華東政府獲得了一些軍事技術,但那是因為華東政府剛剛成立,百廢待興,而且渠道有限,需要德國成熟的技術設備,因此才不得不拿出一些軍事技術進行交換,而現在華東政府雖然還沒有完成初步的工業布局,但可以通過經貿途徑獲得機械設備,自己再進行反向的研製,根本不用拿軍事技術來交換。而德國想獲得這些軍事技術隻有一條路,就是立刻和華東政府結盟,並幫助華東政府應對英法遠征軍,以此為條件換取這些軍事技術。
其實在樸茨茅斯談判之前,德國國內要求和華東政府結盟的呼聲很高,但在英法兩國宣布將組織遠征軍參戰之後,這股呼聲也立刻啞然而止,因為誰都知道在這個時候和華東政府結盟,就等於是和英法兩國為敵,並將立刻進入戰爭狀態,因此這顯然是不符合德國的利益,那怕是可以獲得這些軍事技術,也是得不償失的。
對德國來說最理想的方式是等戰爭結束之後,再和華東政府協商結盟的事宜,不過這樣一來想要獲得這些軍事技術,也就不容易了,這要視戰爭的結果和時局的變化而定,一方麵是看華東政府對德國的需求,另一方麵德國也不能隻為了獲得這些軍事技術,而卷入戰爭或是直接和英法兩國敵對,畢競現在德國和法英兩國雖然不和,但還沒有完全徹底對立,甴其是和英國的關係,還有很大的挽回餘地。
但威廉二世卻突發奇想,認為如果德國能夠調停華東政府和英法兩國的矛盾,就可以憑調停之功,獲得這些軍事技術。威廉二世從一開始就不看好華東政府,因此在他看來,德國的調停對華東政府來說就是救命稻草,華東政府肯定會接受任何的條件,並且對德國感恩待德,這些軍事技術那還不是雙手奉上。
而對於皇帝習慣性的奇思妙想,首相也隻能苦笑無語。雖然畢洛的政治手腕能力雖不及他的前任俾斯麥,但也是經驗豐富的政治家,當然知道現在調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由其是華東政府絕不會輕易妥協。但畢洛也知道,皇帝並不是一個聽得進勸告的人,由其是在他自己認為正確的時候,不過就算是調停失敗了,對徳國也沒有多大的實質性影響,因此也就沒有阻攔。隻是讓海因裏希親王丟臉,不過親王畢竟是皇帝的弟弟,替兄長丟一次臉也是應該的。
於是海因裏希站起身來,道:“好吧,華東政府的態度,我會如實的轉告給我國皇帝陛下。打擾委員先生的公事,我先告辭了。”
李三傑道:“親王,先別忙著走,我還有事要和親王協商。”
海因裏希也有些愕然,不過還是又坐了下來,道:“委員先生有什麼事情?”
李三傑道:“本來我想晚一些時候和親王協商這件事情,不過親王閣下這次既然來了,那麼就先說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