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羅嶽的報告之後,軍委也十分重視,立刻組織專人對羅嶽提出的作戰方案進行研究分析。
其實前線指揮官對總部製定的作戰計劃提出修改意見,甚致是推倒重來,都是很常見的事情,在中外的戰史上,因前線指揮官的反對,而更改作戰計劃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因為前線指揮官由於身處在第一線,對戰場情況,敵我實力對比等是最為了解的,因此前線指揮官提出的作戰計劃一般也是最合適的。
當然前線指揮官也不是在任何時侯都是正確的,這是由於前線指揮官受自己所處的位置所限,隻能考慮自己所在的這一個局部戰場,而對整個戰場的全局勢態缺乏全酉把控,而總部所考慮的剛整個戰場大局勝負,有時甚致會犧牲掉某個局部戰場的利益,以換取全局戰場的大勝利,因此是否采納前線指揮官的意見,最終還是由總部說了算。
不過經過了軍委的認真討論之後,最終還是認為羅嶽提出的計劃更實際,也更具備可實施性。因為海軍陸戰隊共計兵力隻在5萬左右,加上組建俄國雇傭軍團也不到10萬人,雖然日本在此前的戰爭中受到了重創,實力大損,但畢竟還是一個有4000萬人口的國家,不容小視。
而且在普茨矛斯談判破裂之後,日本就在擴建陸軍,根據華東政府掌握的情況,到現在日本己新組建了10-12個師團,總計兵力超過了20萬,雖然新兵的作戰經驗不足,但數量龐大,而且這一次日本打的卻是守土之戰,加上日本人獨有的瘋狂玉碎性格,因此必然也更為凶悍瘋狂。而要求海軍陸戰隊登陸日本之後,在日本本土至少堅守6個月左右的時間,還要在日本製造巨大的破壞,並俘獲大量的人口,確實是有些為難的。那麼給海軍陸戰隊增加2-3個師的兵力,也是完全應該的。
當然,軍委當初在製定作戰計劃時,是因為東北戰區的戰爭還沒有結束,俄軍盤據滿洲裏至呼倫貝爾一線,隨時都可能卷土重來,因此必須在東北駐紮著4個軍,約占人民軍陸軍的6成左右兵力,自然無法給登陸日本作戰多增派兵力。
現在滿洲裏戰役已經結束,人民軍取得了全麵勝利,俄軍己退到了赤塔,基本已經退出了東北戰區,而且經過前一階段的剿匪工作,由其是人民軍在吸納任用了張作霖、馮麟閣、馬龍潭等本地的武裝力量之後,東北地區的匪患也明顯得到了改觀,社會秩序基本穩定了下來,因此東北地區的戰爭壓力己大大減低,差不多可以騰出一個軍的兵力來,這樣人民軍也有足夠的兵力增援登陸日本的作戰了。
另外從羅嶽製定的計劃,在能登半島、伊豆半島實施登陸,使兩個半島形成聯動局麵,互相配合作戰,再鋪以派出股兵力在日本其他地區進行登陸,牽製調動日本,這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作戰計劃方案。可以有效的打擊日本,消耗日本所剩的最後一點軍事力量。
當然這樣一來,戰爭的規模也必將擴大,華東政府為發動登陸日本作戰所消耗的資源、人力、物力也會成倍的增加,不過目前華東政府還消耗得起,而且不如此也不足以盡快徹底打服日本,消耗掉日本最後的戰鬥力,最終老老實實的接受華東政府的賠款要求。而華東政府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則都要在賠款中得到補償。
於是在三天之後,軍委回複羅嶽,同意羅嶽的第三個計劃,並且決定給羅嶽增加二個師二個團的兵力,增加的部隊將在15天內到達上海和海軍陸戰隊彙合。而發動日本登陸作戰的時間,則是由羅嶽自己來掌握,可以在增加部隊到達,軍隊彙合以後,再發動作戰;也可以先發動作戰,在戰鬥中等增加的部隊到達。
收到了軍委的回複之後,羅嶽也立刻和海軍陸戰隊的高層指揮人員協商,最終決定立刻發動登陸日本的作戰。因為登陸作戰是分批投入軍隊,而且首先還是由海軍陸戰隊出戰,等登陸成功,建立了穩固的陸地近海防線之後,其他部隊才會陸續的投入戰場,因此就算增加部隊到了,也不會立刻出戰,還是要再等一段時間。
另外在兩天之前,爪哇撤僑的艦隊已經從上海出發,趕赴爪哇,這對海軍陸戰隊來說,也是一個刺激,由於前一階段取得的勝利,由其是海軍陸戰隊的表現相當搶眼,因此現在海軍陸戰隊全軍的士氣很高,戰士們的求戰心頗為急切,羅嶽認為這股心氣隻可鼓而不可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