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震怒,內閣大員們頓時都緊張起來,雖然天皇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上的權力,就算是有皇族成員參軍,甚致在軍隊中擔任高級職務,但也隻是像征意義,日本政治的實際權力仍然牢牢被藩閥集團控製,但天皇畢竟是日本的精神像征,而且明治以來,日本政府也刻意將天皇進行了神格化的宣傳,用以凝聚日本的民心,因此天皇在日甘民間的威信力極高,對日本政府也有極大的影響力。何況現在局勢落到這步田地,日本政府、軍方都有難以推卸的責任,天皇發怒也是名正言順,如果因此而革去幾個大臣的職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於是日本政壇的幾位大佬終於又暫時放棄了矛盾,再次攜手合作,共同應對當前的危局。當然,現在不合作己經不行了,因為人民軍己經深入本洲島腹地100多公裏,危及的城市近10餘個,而且根據報告,人民軍可不是簡單的占領和破壞,還是有組織的將日本人虜掠到中國去,日本本來就是一個寡民小國,這次戰爭己經讓日本的國力大損,如果再失去大量的人口,既使戰爭結束,日本都很難再恢複元氣,當然這也很有可能就是華東政府的目地。
一但統一了目標,日本政府的效率還是相當高的,首先當然是要在軍事上有所作為,陸軍部長寺內政毅也不和海軍糾結,當場決定馬上派遣兩個師團,在1天之後,分別進駐石川、富山兩縣,先堵住人民軍的擴張,將人民軍的活動限製在能登半島上,然後再聚集更多的軍隊,預計將達到6-8個師團,殲滅人民軍。
本來為了準備英法遠征軍的到來,日本計劃在國內組成16-18個師團,第一批的10個師團己經整完畢,現在要調動大半的兵力來圍剿人民軍,陸軍顯然是沒有再保留。
而陸軍做出了新姿態,海軍自然也不能不有所表示,陸軍部長伊東佑亨也承諾,海軍會選擇適當時機出擊,襲擊人民軍的海上運輸線,同時在陸軍進攻人民軍時,海軍也會盡力牽製人民軍的艦隊等等,另外海軍還提出了一個建議,即可以尋找機會,出動船艦將一個旅團的兵力投放到能登半島的東北端,從人民軍的背後發動進攻,配合正麵的進攻。這個建議到是引起了陸軍的興趣,認為可以再研究,做為備用的方案。
除了軍事之外,日本政府認為還要多爭取國際的同情,孤立華東政府,現在英法兩國己經徹底和華東政府對立,有份量的大量隻有美國、德國,另外奧匈、意大利也有一定的份量,因此日本政府認為,爭取國際同情的工作將主要集中在這4個國家身上。
雖然徳國一直和華東政府的關係不錯,但兩國畢竟還沒有結盟,就連一份正式國家合作文件都沒有,而日本和德國的關糸也保持的很好,陸軍基本就是像德國學習,因此日本還是有可能爭取到德國的幫助。
於是日本外相小村壽太郎立刻約見美徳奧意的駐日大使,向他們表示日本現在是受害者,希望各國能為日本主持公道,向華東政府施壓,但徳奧意三國都表示這是日本和華東政府之間的戰爭,各國都己表明了中立態度,因此不便幹涉,因此隻能愛莫能助。隻有美國表示了對日本的同情,並且答應日本,會和華東政府進行交涉。
人民軍登陸日本,確實是大大出乎美國意料,雖然美國政府預見到華東政府會在英法遠征軍到達遠東之前,先盡力的重創日俄兩國,以削弱遠征軍的助力,但都認為華東政府的對日作戰應該是在朝鮮半島方向,趁機占領朝鮮半島,卻沒有想到會直接進攻日本本土。
不過再複盤時,美國發現華東政府的這個戰略要遠比在朝鮮半島方向行動高明,因為日軍在朝鮮半島上隻有5個師團,而且海運線又被人民軍截斷,因此就算人民軍殲滅了這5個師團,全麵占領了朝鮮半島,對日本的打擊其實也有限,何況自甲午戰爭以後,日本在朝鮮半島經營了10餘年,盡管華東政府也扶植了一批韓國的複國者,但畢競是時間太晚,還沒有形成氣候,目前來說對人民軍的幫助不大。而且為了不將韓國民眾推向日本一方,在朝鮮半島用軍就必須要考慮適當照顧韓國民眾的利益,反到是束縛了軍隊的發揮,也未必能輕易的占領朝鮮半島。
而在日本登陸,人民軍的選擇餘地就要大得多,打得過打,打不過就乘船撤到海上,再找下一個登陸地點,這樣進退自如。而且華東政府也不是長期占領日本,因此當然不用顧及日本民眾的感受,可以隨意的破壞,而這些破壞都將是日本的損失。這樣不僅削弱了日本的戰爭能力,打擊了英法遠征軍的助力,而且將來戰爭結束之後,日本要恢複國力的時間將會變得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