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章 台灣海峽之戰(四)(1 / 2)

馬丁內斯艦隊中有一支裝甲巡洋艦分隊,共計有4艘裝甲巡洋艦:克雷西號、阿布基爾號、酒神祭司號、霍格號。這4艘軍艦均為克雷西級,排水量為12000噸,航速為21節,主炮是兩門233毫米火炮,副炮為12門152火炮,還有3門76毫米速射炮。

雖然這4艘軍艦的噸位、航速均不錯,主炮的口徑也夠大,但主炮的數量卻隻有2門,顯然是不夠的,因為馬丁內斯知道,人民軍出動的軍艦中,有2艘赤兔級裝甲巡洋艦,這型軍艦共裝配了8門200毫米主炮,也就是這樣一艘軍艦,在主炮數量上就和自己的裝甲巡洋艦分隊持平了。

於是馬丁內斯決定,將自己艦隊中的防護巡洋艦分隊也排出去,和裝甲巡洋艦分隊協同作戰。馬丁內斯艦隊中防護巡洋艦分隊同有5艘軍艦,分別是兩艘布雷克級:布雷克號、布倫海姆號;三艘埃德加級:皇家亞瑟號、格拉夫頓號、克雷森特號。

布雷克級的排水量為9150噸,埃德加級的排水量為7150噸,雖然這兩型軍艦都是防護巡洋艦,但主炮火力與克雷西級一樣,同為兩門233毫米火炮,因此5艘軍艦加入,可以大大加強出戰的英國艦隊的火力。

不過防護巡洋艦采用和裝甲巡洋艦相同的噸位和火力,也是英國軍艦獨有特點之一。在其中各國的海軍中,防護巡洋艦采用和裝甲巡洋艦是有明顯的區別和作戰定位,裝甲巡洋艦是戰列艦的輔助力量,爭奪製海權,參加主力艦的決戰,可以視為削減了裝甲和火力的戰列艦,但仍然屬於主力艦的範圍;而防護巡洋艦則是二等軍艦,一般是幹一些巡洋、護航、破交等打雜的工作。

但在英國海軍中,防護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都屬於二等軍艦,裝甲巡洋艦其實就是加裝了側舷垂直裝甲時防護巡洋艦,但側舷裝甲帶的寬度和厚度都不如其他國家的裝甲巡洋艦,如果人民軍海軍中的青州級防護巡洋艦在英國海軍中,就會被算成裝甲巡洋艦,而且在英國海軍中,裝甲巡洋艦主要的作戰任務和防護巡洋艦差不多,唯一多的一項就是對付別國海軍的防護巡洋艦。

當然,英國這樣定位這兩種軍艦,也和其自身的海軍特點與麵臨的海洋環境有關,由於英國有龐大的戰列艦數量,己服役及在建中的戰列艦總數就超過了50艘,要比排位第2-4位三國海軍的戰列艦總和還多,正是由於有這樣龐大的戰列艦群,英國自然也就沒有必要把裝甲巡洋艦當主力艦用,畢竟裝甲巡洋艦和戰列艦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另外英國有數量巨大的海外利益,因此反破交作戰是英國海軍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在其他國家的海軍中,破交的主力通常是防護巡洋艦,加上少量的裝甲巡洋艦,因此英國對裝甲巡洋艦的要求就是,能打嬴別國海軍的防護巡洋艦就夠了,這樣也就沒必要堆砌火力或加厚裝甲,而簡化了裝甲巡洋艦也有利於降低成本,可以獲得更多的軍艦,畢竟英國要將多數的資金用來建造戰列艦。

而且英國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需要有足夠數量的軍艦駐守海外各殖民地,不過除少數地區之外,英國的殖民地多為文化、經濟、工業均十分落後的地方,派戰列艦、裝甲巡洋艦駐守都有些浪廢,防護巡洋艦就足夠了,但這樣一來,防護巡洋艦就必須建造較大,這樣才能夠容納更多的燃煤、水、食物,並且讓士兵有較寬鬆的生活空間,有利於長時間在遠洋作戰,當然龐大的艦型,對殖民地的土著也是極大的威攝作用,因此英國建造的防護巡洋艦往往噸位較大,這一次出戰的布雷克級防護巡洋艦的排水量就超過了9000噸。

這還不是英國建造的最大防護巡洋艦,在遠征軍艦隊中,還有排水量達到11000噸的王冠級防護巡洋艦3艘,14200噸的強盛級防護巡洋艦2艘,這個噸位己經超過了這個時代的大多數戰列艦了,就是人民軍海軍中,也隻有剛剛入列的敷洋號這一艘超過14000噸的軍艦。

不過馬丁內斯認為這9艘軍艦出戰也足夠了,畢竟在數量有明顯的優勢,而且這次出戰也不是一定要戰勝對手,隻是試探一下對方的實力。雖然在新加坡停泊時,馬丁內斯也認真研究了納土納群島海戰的過程,也相信遠東艦隊的官兵不會說謊,但心裏總是不能全信,人民軍海軍的射程和命中率都要高於英國海軍,這怎麼可能呢,這次正好也看看人民軍海軍有多少斤兩,當然即使是英國艦隊不敵,也應是可以從容撤退,因為出戰的軍艦航速都在21節以上,同時戰列艦隊還可以隨時趕去增援,就算最終被擊沉1、2艘軍艦,英國艦隊也承受得起這個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