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非當事方的國家,德國、美國的新聞媒體對台灣海峽之戰的報導更多的則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考慮。
徳國【萊茵報】發表社評認為,遠東遠征軍的失敗,像征著英國200餘年的霸權將要正式終結,而且皇家海軍也不再是不可戰勝的海上力量,華東政府能夠做到的事情,其他國家同樣也能夠做到,因此德國在以後的國際事務中,也完全可以不用顧忌英國的態度,並采用更為積極進取的計劃,為本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爭取到更為廣闊的空間,讓德意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高峰。
而【柏林報】則發表文章稱,在台灣海峽之戰中,人民軍海軍中有多艘德國製造,或由德國派遣技術人員協助華東政府製造的戰列艦、裝甲巡洋艦、防護巡洋艦。而這些軍艦均在這次,也包括此前的對馬海戰、納土納群島海戰中有十分出色的表現,是華東政府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這說明德國的艦船製造能力己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這是德國的驕傲。
美國的【華盛頓郵報】則發表了長篇評論文章,認為台灣海峽之戰,意味著這次曆時近3年的遠東戰爭將以華東政府的完勝結束。華東政府不僅從戰爭中獲得了巨大的地緣戰略利益,而且還很有可能在戰爭結束之後,獲得巨額的戰爭賠款,加上己取得的中國東北地區廣大的領土,因此一個新興的勢力正在太平洋的西岸突然崛起,盡管這個勢力在此前與美國的關係尚可,但也必然將對於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產生嚴重的挑戰,美國必須要盡早做好應對的措秩與計劃。
【自由燈塔報】則認為,盡管現在華東政府還不能算是一個正式的國家,但在蠃得了遠東戰爭的勝利之後,幾乎沒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擋這個新興不過6年的政治集團,取代那麼老邁、腐朽、落後、軟弱的帝國,成為這片領土麵積超過1000萬平方公裏,並獲有漫長海岸線的國家的新主人。而這個變化的時間也不會太久,在未來的5-10年內就可以完成。這個國家本來就擁有巨量的人口和豐富的資源,在新的、強有力的領導者的統治之下,必然會成為一個地區海陸兼備的大國,這也必然會徹底的改變整個遠東地區的勢力格局,也勢必是對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在遠東地區擁有利益的國家的挑戰,而在這個大變局中,美國必然做好應對這種挑戰的準備。
當然輿論最熱鬧的還是在中國,就在台灣海峽之戰勝利之後的第二天,華東政府就發表宣言,宣告勝利,當然也再次確定華東政府維護國家主權、領土,抗擊外來侵略的偉光正形像,搶占道德致高點;同時嚴厲的遣責清廷及部份中國人在這次戰鬥中,不僅沒有支持華東政府,反而勾結外國勢力,對華東政府進行幹擾、製肘,設製障礙的賣國行徑等等。而在宣言提出了一個設問,為什麼華東政府能夠屢次戰勝外國侵略者,而清廷卻是對外屢戰屢敗。並表示從次日開始,將連續六天發表一係列長文,來解答這個問題。
這也是華東政府在戰前就策劃好的,借著這次大勝的機會,進行一次全麵的輿論引導,六天六篇長文,不僅詳細闡述了華東政府成立以來,對外維護國家主權、領土,保護海外華僑;對內推行土地改革,造福農民,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開辦新式教學,廣開民智,培養高素質人材,並且人盡所用;積極發展現代工業,殖產興國,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就,在華東政府治下的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升等等。
另一方麵還列舉了一係列的數字對比,有華東政府成立前後,山東地區的社會經濟民生指標對比;也有華東政府成立之後,山東與其他各省的社會經濟民生指標對比;還有華東政府和清廷之間的一係列指標對比,詳實、清晰、明確,遠比空洞的講說要讓人信服,華東政府的開化、文明、高效、進取,和清廷的保守、愚味、底能、落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並且還曆數了穿越者登陸以來,本想為國效力,但清廷卻不顧穿越者的救國大功,對穿越者進行的打壓、幹擾、製肘,迫使穿越者和清廷決裂,成立華東政府,割據一方,不受清廷的羈絆,自行其事;而清廷卻為了一己之私,對華東政府設製了種種障礙,甚致不惜勾結外國勢力,阻擾穿越者的施政發展等等。這是將清廷的徹底的醜化、矮化、黑化,進一步讓清廷徹底失去做為目前中國合法統治者的道義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