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6章 求和(十二)(1 / 2)

收到了美國第三次發來的調停建議,華東政府上下也都鬆了一口氣,老實說這時夏博海、秦錚、肖建軍、王雲鵬、徐濟超等華東政府的領導人也都是崩緊了弦,雖然施壓的手段都用上了,但能夠起到多大的效果,到什麼時候能起效果,誰心裏都沒有底。

夏博海等人都十分清楚,盡管現在華東政府占據了絕對的優勢,而且表現的相當強勢,說打就打,說搶就搶,英法日俄等國基本都拿華東政府沒有什麼辦法,但這種優勢的基礎卻是相當的脆弱,一但過了臨界點,那麼華東政府將會呈雪崩式的崩潰。

當然,華東政府也在想盡辦法延長臨界點到來的時間,攔截商船,登陸日本劫掠,一方麵是在英法日俄等國施壓,迫使他們早日屈服;另一方麵也是通過劫掠來的物資延長臨界點到來的時間,但這些做法隻能有限的延長時間,臨界點終將還是會來到,那麼能否在臨界點到來之前,迫使英法日俄等國屈服,誰也不敢做這個保證。

盡管這時荷蘭己經服軟,並且和華東政府簽定了賠款割地的條約,但由於荷蘭的實力太弱了,在遠征軍中幾乎微不足到,因此服軟也隻是具有像征意義,但對大局並沒有實質性的影響,而現在英法兩國終於向華東政府服軟,並接受賠款的條件,這才是真正的重大轉折點。意味著遠征軍的同盟徹底解體。

華東政府立刻表示可以接受美國的調停,但要求將談判的地點設在上海。事實上談判的地點設置是十分重要的,設在那一方的地盤,就意味著那一方占據著談判的優勢,而如雙方勢均力敵,則一般設在中立國家。

美國到也沒有要求將這次談判的地點也設在美國,因為羅斯福總統十分清楚,在這次談判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一個調停者,到不如說是一個傳話者,對談判的三方都沒有多少影響力,因此也不可能主導這次談判,自然也就不會要求將談判地點設在美國。而英法兩國對此也沒有異議,隻是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要求華東政府停止攔截商船,以及攻擊英法兩國殖民地的港口。

而華東政府拒絕了停止攔截商船,但同意停止攻擊英法兩國殖民地的港口。其實這個回複,華東政府也是有自己的考量,首先是艦隊攻擊了西貢港之後,並沒有繼續攻擊印支聯邦的其他港口,而是又返回爪哇,執行落實談判的協議,準備接收加裏曼丹島的統治權,因此停止攻擊英法兩國殖民地的港口,不過是順手賣個人情;其次則是分化英法兩國。

盡管這次英法兩國一起和華東政府談判,打算互相協助,但兩國也並不是鐵板一塊的,各自的利益和訴求也並不相同。華東政府停止攻擊英法兩國殖民地的港口,實際是對法國有利,因為印支聯邦是法國最主要的海外殖民地,除了西貢之外,還有鴻基、峴港、金蘭等重要的港口;而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價值都不大,重要一點的港口隻有新加坡,但新加坡好歹還有3艘戰列艦坐鎮;但攔截商船則是英國的損失大,而法國的損失小。

果然,收到了華東政府的回複之後,英法兩國立刻產生了分歧,英國認為不能接受華東政府的這個條件,仍然要繼續向華東政府施壓,必須停止攔截商船;而法國則主張接受這個條件,畢競這個結果對自已有利,如果繼續向華東政府施壓,萬一華東政府改過來,停止攔截商船,但繼續攻擊港口,那可就是弄巧成拙了。

於是在利益麵前,當然不能讓步,因此英法兩國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法國表示,如果英國不能接受華東政府的條件,那麼法國將單獨和華東政府舉行談判。在無奈之下,英國政府隻能妥協,否則等法國和華東政府談判成功,隻會對英國更加不利。

英法兩國都接受了華東政府的條件,接下來就是確定談判代表,雙方又發生了爭議,如果從英法兩國派人去中國談判,至少又要拖1個月的時間,因此英國主張由兩國駐清國公使擔任談判代表,這時英國駐清國公使是朱爾典爵士,此人是英國的外交老手,在清廷己任職多年,人脈頗廣,和清廷的重臣己故的李鴻章,還在的慶親王、張之洞、袁世凱等人都建立了不錯的私人交情,英國也放心將這樣重要的事情交給他辦,而且早點談成,恢複和平,對英國也是有利的。

而這時法國駐清國公使巴斯德的才智較為平庸,能力也一般,因此法國對他有些不放心,覺得還是從國內派人去靠譜,而且拖1個月對法國的影響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