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4章 日本屈服(上)(1 / 2)

其實明治天皇並沒有怎麼考慮,因為事實比人強,日本並沒有多的選擇,天皇也沒有多的選擇,但明治天皇還是決定推辭一天再作回複,實際是想給人以天皇是在痛苦與矛盾中作出的禦裁印像,將這一次禦裁對天皇,對皇室的影響打擊降到最低限。

後來一本介紹明治天皇傳記的文學作品是這樣煽情描述:那一夜天皇都沒有休息,而是獨自坐在書房,麵對著日本的地圖,一整夜都在痛苦與糾結中掙紮,但為了日本人民的安全利益,隻能選擇接受華東政府屈辱的條件,讓皇室,讓天皇背負這個罵名,天亮之後,待從發現天皇在一夜之間,頭發己變得花白,在簽下禦裁的詔書之後,天皇似手耗盡了全部的力氣,昏了過去。

而實際上明治天皇根本就沒有多考慮,隻是拖了一天,就正式的發出了天皇禦裁,和華東政府舉行談判。

詔書公布之後,日本政府、陸軍部裏哀鴻遍野,許多人都當場大哭起來,還有不少人建議去向天皇請願,要求天皇收回禦裁,或者說是改變禦裁的結果,因為誰都知道和華東政府舉行談判,實際上就是向華東政府屈服,最終肯定向華東政府賠款,這是讓這些人絕對接受不了的。

但桂太郎、山縣有朋、伊藤博文卻堅稱天皇的禦裁是不可改變的,任何人都必須服從天皇的禦裁決議,更不得置疑天皇的決議,否則就是對天皇的不忠,甚致是對天皇的置疑。畢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這麼一個好的借口,那裏還能錯過,因此三人聯手,以維護天皇的權威為由,強硬的推行天皇的禦裁。

應該說日本這幾十年來神化天皇的教育在這個時候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當桂太郎、山縣有朋、伊藤博文打出了“天皇的權威不容置疑” 這張王牌,果然就壓倒了強硬派,當然,這個時候也還是有不少日本官員知道,仗已經打不下去了,應該和華東政府舉行談判,結束戰事。其實這批人的數量不少,甚致比強硬派還多,隻是在主張談判就是投降法賣國的話語環境中,他們不敢發聲,但現在有了天皇禦裁這麵擋箭牌,自然是可以公開自己的主張。

而這一批人的發聲,桂太郎、山縣有朋、伊藤博文也是有力的支援,因此最終日本內閣終於正式作出決議,執行天皇禦裁,與華東政府談判,並且由伊藤博文全權負責談判的相關事宜。伊藤博文首先向美國、德國發出要求,請兩國在日本與華東政府之間進行調停。

於是美國、德國也立刻向華東政府發出了調停的建議,並且很快就得到了華東政府的回應,原意接受兩國的調停,與日本舉行談判,恢複和平。

雖然英法荷三國先後都己向華東政府屈服,也讓華東政府基本鎖定了戰爭之後,在外交戰場上的勝局,而日本的屈服,則讓華東政府徹底取得外交的完勝,因為現在華東政府的大部份資源都投入到對日本、俄國方麵,自身也有些不堪重負了,因此日本的屈服,才會大幅度減輕華東政府的負擔,並從戰爭的泥潭中抽身而出,而僅剩的俄國,就己經不足為慮了。

華東政府迅速的發出了關於談判的事頂,首先是雙方應以現有狀態為基礎,暫時停止戰爭,雙方均不在發動有威脅的軍事行動,占領的地區,等談判結束之後再按談判達成的協議處理;其次是談判的地點仍然定在上海,請日本將談判代表的名單和談判的時間通報華東政府。

接到了華東政府的建議之後,日本也很快就做出了回應,首先反對雙方應以現有狀態為基礎,暫時停止戰爭,因為現在華東政府占據著能登半島、京都、大阪、神戶地區,如果接受華東政府的這個建議,就意味著到談判結束之前,日本無法收回這些地區,而且在談判中這些地方的歸屬問題都可以成為華東政府的談判籌碼,因此日本要求華東政府的軍隊全部撤出日本本土,並且解除對日本的海上封鎖。

不過華東政府也馬上回應,為了表示華東政府的談判誠意,可以解除對日本的海上封鎖,不在攻擊日本的船隻,但拒絕將占領的地區在談判之前交還給日本,這是因為華東政府對日本的海上封鎖,更多的還是政治上的施壓,日本的海岸線實在太長,以目前華東政府的海軍實力,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封鎖日本,因此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解除對日本的海上封鎖,但占領日本的地方,是絕對不能就這樣交還給日本的,一來這些地方都是談判中的重要籌碼,二來人民軍在這些地方抓捕的人員,搶掠到的財物還需要時間運回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