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7章 台灣來客(上)(1 / 2)

上海談判結束之後,秦錚隻在上海休息了一天,就準備返回青島,因為這時華東政府新一屆的選舉馬上就要進行了,這也是秦錚這次從沈陽回來的主要工作之一。

這時李經方來向秦錚告辭,並再三向秦錚道謝道:“此番上海談判,家父在天之靈,也可以瞑目,在下此次回鄉,必將在先父墳前稟告。”

秦錚道:“經方先生不用客氣,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隻可惜這次沒能收回台灣,還是有些美中不足,不過這次沒有機會,下次我們一定收回台灣。”

李經方笑道:“說到台灣,現在到是有一批當年從台灣內渡的人,來到上海,希望求見秦議長,不知議長有沒有空見他們。”

其實有台灣人來到上海的消息,秦錚早就收到了,雖然上海可以自由出入,但是明鬆暗緊,監管十分嚴密,來到上海都必須登記,因此這比台灣人一到上海,秦錚就知道,還知道領頭的人叫邱逢甲,隻是那時秦錚還在和日本談判,也沒有理會。

而這個邱逢甲,秦錚到也知道,雖然此人祖籍廣東,但實際是土生生長的台灣人,原是進士出身,曾被清廷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無意在京做官返回台灣,以教書育人為生。

不過邱逢甲真正在曆史上留名,還是和甲午戰爭有關。甲午戰之後,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丘逢甲憤然刺指血書“拒倭守土”四字,並率全台紳民上書清廷反對割台,並表示“要與桑梓之地共存亡”,清廷不納。丘逢甲見無可挽回,遂與時任台灣巡撫唐景江、提督劉永福等人倡議台灣自立為民主之國,率台民領銜電奏十六字:“台灣士民,義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親草憲法,以藍地黃虎為國旗,“永清”為年號,力據日本吞並台灣。

日本於甲午次年發動侵台的乙未戰爭,丘逢甲在明知清廷已放棄台灣的情況下,仍聯合一批台灣的愛國誌士,任義勇軍統領,與日軍展開抗戰。在台灣巡撫唐景江棄台內逃之後,邱逢甲仍然堅持與日作戰40餘日,進行了大小20多場戰鬥。但終因實力相差過於懸殊,難以挽回大局,最終不得不舉家撤退內渡。定居祖籍鎮平,往來潮、汕、廣州之間,丙為表示不忘光複台灣素誌,為其子丘琮定別號“念台”,將房舍定為“念台精舍”。

在舊時空的台灣,有多外以“逢甲”命名的地點,以記念這位抗日保台誌士。而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內,跡展示有丘逢甲抗日保台的事跡,以及邱氏家族捐贈的丘逢甲遺物

而邱逢甲內渡之後,念念不忘複台,致力於興辦學校,推行新學,培植人才。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與康有為、梁啟超會晤。但邱逢甲眼見清廷日益腐敗,不思進取,複台無望,於是從讚同維新保皇逐漸傾向革命,曾掩護同盟會員的反清活動。

華東政府的事跡,邱逢甲當然知道,他一度想和華東政府聯係,但一時找不到引見的關係。後來遠東戰爭開始,華東政府相繼擊敗英法日俄荷五國,打得英法荷割地賠款求和,邱逢甲也大為興奮,認為收複台灣在望,盡管華東政府並非清廷,但也是華夏同脈,隻要是能收複台灣就行。

於是邱逢甲首先找了個關係,找到了時任兩廣總督的周馥,得到了一首給盛宣懷的引薦信,於是帶著10餘名同為台灣內渡的好友,從廣東趕到上海。

見到盛宣懷,遞上了周馥的引薦信,而盛宣懷又給他寫了一封信,將他引薦給李經方,因為李經方和華東政府的關係更為近密,而且這時李經方正擔任華東政府談判團的顧問,因此由李經方給邱逢甲引見,比自己更合適。

由於在甲午之後,李經方負責與日本辦理割讓台灣的手續關係,邱逢甲對李經方並沒有什麼好感,但為了和華東政府拉上關係,邱逢甲還是去找了李經方,並請他代為引見,求見華東政府的首腦人物。李經方到也沒有推辭,將邱逢甲的事向秦錚提起。

秦錚要接見邱逢甲,一來是對他當初奮力抗日護台的行為十分敬佩;二來盡管華東政府這次放棄了收複台灣,但遲早是要將台灣收複回來,而邱逢甲的家族原是台灣大族,他雖己在廣東定居,但在台灣仍然有大量的親故友人,對華東政府了解台灣的情況,為以後收複台灣作準備。

時間不長,李經方就領進來一人,作文士打扮,道:“逢甲兄,這位就是華東政府的秦議長。”

邱逢甲走幾步,對秦錚一躬到地,道:“學生邱逢甲,見過秦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