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類歸化民則是原來清廷的官吏人員,當然主要是像主簿、典史、巡檢、師爺、差役等這樣的低層官吏,當然知縣也有不少,連知府、知州也有幾個。
華東政府成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行事作風,政府的風貌氣像畢竟和清廷不同,隻要是有一些見識眼光的人都應該看得出大清藥丸的跡像,改朝換代也是早晚的事情,因些想投靠華東政府的清廷官員,由其是基層的官員、吏員也確實不在少數,都想著做個從龍功勳。
雖然華東政府並不信任清廷的官員,而且清廷的官員在思路理念上和華東政府也是大相徑亭,但也不是一刀切的全部棄用,而是采用有選擇,有保留的使用,一方麵向他們慣輸華東政府的執政理念和行政管理規;一方麵對這些人也重點監督。也淘汰了相當一部份人,現在留用的原來清廷官吏大約有1600餘人。
這一批人的特點是優點都很明顯突出,優點是年齡較大、社會經驗豐富,文化知識也不錯,而且對基層的情況都比較了解,並熟悉業務,上手很快,辦事的能力也很強;缺點是舊式的官僚習俗作風比較重,而且欠缺自然科學知識,對華東政府的行事方式很不習慣,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時,就會在不自覺間就會回舊式的處理方式。
第三類則是外來的投靠人員,基本是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其中有相當部份有過在海外留學的經曆,也有少部份是開明的商人、士紳、學者等等。人數大約在1500人左右,而且超過千人都是在1906年內投靠華東政府的,這主要是因為華東政府加入遠東戰爭之後,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戰果,並且又是以保衛國土的名議參戰,因此自然聲威大振,和清廷采取中立,並劃定交戰區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吸引了許多有誌愛國之士的加入,當然也有少部份人是看出大清藥丸,改朝換代,搶先選邊站隊,將來也好得個擁立之功。
雖然這批人都是外來人員,可靠性並不高,並且極有可能混入奸細,但華東政府還是對其采用兼並吸收接納,因為這批人大多都接受過新式教育,在知識水平上和華東政府自己培養的學生相差不遠,而且有相當部份人有海外留學的經曆,開擴了見識,對世界有一定的認知,因此他們在理念上也和華東政府較為接近,同時都對清廷有強烈的不滿情緒,並有救國、強國的熱枕。
但這些人最大的缺點是熱情有餘,而實幹不足,口號喊得驚天動地,但到了具體行動時,要麼是脫離實際,紙上談兵,要麼是無所是從,不知該從那裏做起。而且由於這些人大多受過新式教育,並且出國留學,因此都自詡喝過洋墨水,自視甚高,不僅看不起接受傳統教育的人,而且自認高人一等,來到華東政府雖然都是有一腔熱枕,想幹一番大事,實現救國存亡的理想,但卻不願從基層做起,不願從小事做起;還有人由於長年再國外留學,對國內情況所知不多,結果隻會盲目照搬國外的模式,而且還隻是學到了一點皮毛,而絲毫不理中國的國情。
另外還有少部份人由其在國外看到近代社會的高度發達,因此在心裏己經形成了外國優越的想法,對歐美發達國家的文化、製度盲目的推崇倍致,滿口就是國外如何如何發達,中國如何如何落後,主張中國應該完全放棄傳統一切模式,全盤西化。在華東政府內部產生了不小的消極影響。
總計,現在華東政府的基層歸化民管理人員,大約在9000-10000人之間。當然如果是在遠東戰爭之前,華東政府隻有山東一省,加上天津、上海新區也足夠了,但現在華東政府不僅占領了東北三省,還將河南省也全部都被納入到掌控中,還有周邊的山西、河北、江蘇、安徽、湖北等部份地區,那麼現在的管理人員就遠遠不夠了,不僅僅是東北地區差人,而且河南也同樣是缺少基層管理人員,而且這還是沒有計算從荷蘭、英國手裏獲得的婆羅洲。
當然,從長遠來看,基層管理人員不足的困境也不是不能解決,因為在第一個5年計劃裏,華東政府共計成立了4所大學,加上希望學校,每年至少可以獲得4000-5000名畢業生,同時在戰爭結束之後,也會有一批退伍軍人,而且隨著華東政府的聲望提高,投奔華東政府的人也會越來越多,因此未來華東政府的可用之人也會越來越多了。
不過當前的用人緊張,也要有一個解決的辦法,畢竟目前的局麵是不能等到新人慢慢補上來。因此行政院在協商之後,做了布置,從山東向河南、東北三省大規模派遣地方官員和基層管理人員。而且這一次采用行政調令的方式,不容拒絕。當然,為了提高穿越者的積極性,采取正職晉升,副職轉正的模式,確保派遣到山東以外地方的官員都能夠晉升一級,畢竟在河南、東北地區,有大量的空餘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