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大朝會(上)(1 / 2)

登國二年(385年)冬月戊戌日,寅時,黎明將至未至,天色晦暗不明,整個北方大地都處於迷蒙之中。

拓跋珪心裏裝著政事,醒的很早,身旁是獨孤芷溫熱的胴體,如玉的嬌顏有了初作婦人的痕跡。

看著她秀美的睡顏,他輕輕一吻,起身拍麵強行驅散倦意,一邊盥洗進食,一邊聽取白鷺司收集的情報。

“晉朝已經規複兗、青、司、豫、梁、益六州之地,加上原來的江、揚、廣、交、寧……數州,疆域為近二十年之最盛。”

“河北之地,除卻少數堅城尚未陷落,已基本被慕容垂平定,如今,燕國據有平、幽、冀三州之地”。

“並州仍在苻秦手上,劉衛辰全據朔州之地,兵力達到十萬,不過上郡的羌胡、安定諸郡的鮮卑部落並不服他,三族關係微妙”。

“關中情形,尚不可知。”全旭坐在拓跋珪對麵,娓娓說道。

拓跋珪消化一番訊息,斬釘截鐵說道:“關中倒是不急,對草原諸部的滲透要盡快,茫茫大漠,無人帶路,大軍如何行動。”

“是”全旭應道,隨即他換上一副躍躍欲試地表情:“大王打算對草原諸部動手了?”

拓跋珪頷首:“孤也隻是順勢而為罷了,東西南三方強敵,哪是孤可以平定,與其撞個頭破血流,不如向一盤散沙的草原部落動武,如今,漠南諸部已重歸孤帳下,正好趁此良機,擊破兩三個高車部落,將我大魏雄威播向更遠的地方。”

“前番孤讓你向賀蘭部安插眼線,辦的怎麼樣了?”

說著說著,拓跋珪將話題引向賀蘭,這個帳落三萬的大部族,他可是眼饞好久了。

全旭拱手:“賀蘭部與紇奚、紇突鄰三部往來甚是緊密,具體情形尚不明確。”

“三部的丁壯加起來不下十萬,不容忽視。”拓跋珪眉間顯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異色:“賀蘭訥兄弟……唔,還有孤小姨的動向,都要盡力探查。”

全旭深深地審視了一眼,仍是沒有明白監視一個女子的意義,直到撞上拓跋珪不悅的目光,才帶著疑惑應下。

晨曦之後,盛樂近郊的宗室大臣三三兩兩入王帳外等候。

“入殿!”一名三旬年紀的謁者向帳外等候的臣子呼喝一聲。

此人名叫侯岌,出自上穀侯氏,世代官宦,是近來西投士人中的傑出代表,曾做過前燕的校書郎,懂禮知文,拓跋珪因材施用,直接收為近臣,任命黃門侍郎一職。

聞令,朝臣中的文臣徑直入殿,武臣解除佩劍交給帳前直勤武士。

致力於完善禮儀製度,趨向於加強君權的拓跋珪,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給臣子“入朝不趨、讚拜不名、劍履上殿”的榮寵,若真如此,隻怕下一步就是“加九錫”,魏王禪位了。

這是自去歲議國號之後,魏國朝堂上的第二次大朝,未來的國策、政體、爵製……都會在這場大朝會中有個初步規劃。

殿上,文武臣僚涇渭分明,武臣以拓拔儀、拓拔遵、拓跋虔三宗室為首,

文臣一列以拓跋觚、張袞、燕鳳三人為首。

接受群臣覲拜之後,拓跋珪令諸臣彙報賦稅征收、奚民安置情況。

“啟稟大王,夏收、秋收糧秣已經入庫,加上陳留公從代郡運回的三萬斛,計有十萬斛。”主管錢穀的燕鳳出列稟道。

“怎會如此之少?”拓跋珪愕然,十萬斛冬麥、菽豆於盛樂一萬多戶軍民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罷了,若再加上安置奚民,這個冬天將無比艱難。

“今歲雲中、代郡兩地共收糧秣十九萬石,單是班次官吏、賞賜留守的中軍將士、撫恤遺孤三項就花去了半數的糧秣,賦稅確實是入不敷出。”燕鳳麵容之間,盡顯疲態,以漢臣身份總攬魏國財稅不可謂不難,加之他心氣頗高,凡是都要追求麵麵俱到,四十出頭的年紀,發絲斑白不少。

見其如此,拓跋珪也不禁動容,不提他對自己的在造之恩,單是他先王輔政大臣的身份,也值得朝野上下尊重了。

拓跋珪的本意是先行賑濟,以期明年屯墾,產出更多的糧食牲畜,供給中樞,形成良性循環,不曾想,反倒是成了壓死自己的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