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麵的合,包括內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後相合……決不隻是六合而已。很多初學拳者,由於動作生疏,精神緊張,別別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至於心,呂鍾指了指自己腦袋:指人的思維器官,意指人的思維活動,形之於外就體現為人的精神氣質,內中意一動,則精神振奮,目有光芒,整個神氣能將對方罩住,如貓之捕鼠,鷹之攫兔,斯之謂心與意合。”
“內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經,各內髒一齊積極活動起來,推動了循環係統進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時不易開放的毛細血管都開放了,氣癌便油然而生,自覺臍下溫暖,腹如沸鼎,這便是意與氣合。”
“而一旦打出拳式,動作捐向何處,氣便隨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率氣,氣催力,這就叫氣與力合。”
“大家看我的動作:內外一致,手腳齊到,不先不後,不貪不歉。後腳蹬,前腳蹦,手掌吐勁。肘之垂勁與膝之縱力相合,肩之沉勁與胯之抱力相合,肩之開勁與襠之圓勁一致,渾身內外上下協調一致,互相補充而毫不散亂,斯之謂六合俱備。”
“你們聽懂、看懂了嗎?”
“抖擻精神:似懂非懂!”
“海島大亨:不懂裝懂!”
“獨家婚寵:假裝不懂!”
呂鍾白了鏡頭一眼,
“反正不管你們懂不懂吧,反正我就說這麼多,至於剩下的,隻有等你們到電影院裏去看了噢。”
“到底是誰:你看,狐狸尾巴漏出來了吧?”
“點滄海:去就去,誰怕你呀!”
“東方朔:六合拳打完了,那,劈掛拳呢?”
“那好,接下來我們在演練劈掛拳。劈掛拳呢稍微複雜一些,要學劈掛拳呢,首先我先講講劈掛拳的曆史。”
小呂老師對著鏡頭前,一臉認真的道:
“劈掛拳曆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就流行於民間。愛國將領戚繼光曾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就有精辟的論述。他說:“活足朝天而其柔也。”就是指劈掛拳腿法靈活對該拳“提膝護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麵(十字披紅)”等腿法的妙用之讚譽。並在《拳經捷要篇》中,把“拋架子搶步披掛”一招列入“擇其善者”而編成的三十二勢長拳中,就是這般。”
“戚繼光之後,到清朝中期,河北滄州出現劈掛拳的兩大支。一支是滄州南皮大龐莊郭大發。此人早年在京保縹、武功非凡,後為皇宮禁軍護衛。這一支傳授的內容是劈掛拳的快套、掛拳等。而另一支,是滄州鹽山大左家村左寶梅(人稱左八爺),他傳授的內容是劈掛拳慢套和青龍拳。”
“地回春:又是滄州武術?”
“單身狗:那呂哥師承的是哪一支呢?”
“鶴頂紅:這兩支披掛拳法哪個更高明一些呢?”
“武功沒有高下之分,隻是習練武藝的人才有高下之別。”
呂鍾又在無形中裝13。
“再然後,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劈掛拳列作研習演練的高級拳術。時任國術館少林科科長的武術大師馬英圖和國術館特聘教授、武術大師郭長生,恰是當時滄州鹽山、南皮兩支劈掛拳代表人物。
二人一見如故,相互切磋技藝,使長期分離的兩大支劈掛拳“破鏡重圓、合為整體”。繼之,二位先輩對原來的劈掛拳重新進行修改,修改後的劈掛拳“神韻倍增、麵貌全新”。可以說這是劈掛繁衍傳承中一次質的飛躍。
“劈掛拳原傳流中無器械套路,郭長生、馬英圖兩位先輩,為使這一優秀拳種係統化、完整化,在30年代初,創編了瘋魔棍、劈掛刀。從而填補了劈掛拳係沒有器械套路的空白。
之後,郭長生又集古刀之精華,並揉進了劈掛腰法和通臂步法,編創了較一路苗刀連擊性更為突出的二路苗刀,此後苗刀也被視為劈掛拳係中的一個器械套路。當然今天咱們沒有帶棍也沒有帶刀,所以今天就主要展示拳術”。
呂鍾正自我介紹之時,突然手機響了。
“不好意思,我接一個電話!”
接完電話回來,呂鍾一臉興奮的說道:“今天不隻是我,還有我的一位朋友也要殺青了,他可是位真正的功夫高手,我帶大家去見一見他。”
說著,便起身返回廣州街,不一會見呂鍾竟帶了一名‘僧人’出來。
這名僧人約麼五十歲左右的年級,身材消瘦,目露精光,一種頗為凶悍的樣子,額骨高高突起,一看就是習武之人!
呂鍾把他拉到身邊,給直播間前收看直播的網友們介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