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正午攻勢(三十六)(1 / 2)

對於白千帆來說,薑榆罔的出現完全是一個意外,算是對他來說最大的意想不到,也是最為意外的驚喜。

原本的莽古山防線算是孟養城防禦戰線中最為薄弱的一環,這裏的位置對於孟養城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附近十裏錯綜複雜,所以白千帆一開始也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來進行防禦的安排。

在莽古山一帶,至少有四方勢力居於其中,這種情況在根本上也是麓川一帶的曆史過往所造成度的,一定程度上算得上是整個麓川地區的縮影。

最初的莽古山,自然是處於麓川勢力,也就是孟卯國的統治之下,算是孟卯國的傳統勢力範圍,但是隨著孟卯國在最初的擴張受阻,與明軍的戰爭戰敗之後,麓川最早被並入大明的勢力範圍,孟卯國的存在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麓川平緬軍民宣慰司。

這個名字代表著的是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大明在麓川勢力擴張的願望與目的,甚至可以說是計劃,麓川的勢力開始至此迎來最大的衰落,也是阿瓦勢力的再次崛起。

盡管阿瓦王朝因為本身的孱弱,並沒有掌握在這一帶絕對的控製權,但是許多地區卻不再是被麓川所控製的了,即雖然自身的勢力沒有直接的大範圍擴張,卻借助其他勢力因為接壤大明疆域而遭到直接削弱的機會,極大地進一步摧毀了其他勢力的控製範圍。

對於許多地區,阿瓦王朝雖然也沒有失陷充分地控製,但是這些地區同樣也不再屬於麓川勢力,即孟卯國了,孟卯國對於他們不再有著過去的控製能力,阿瓦王朝對於這些地區則又派出來了自己的人擔任地區的管理者。

這些管理者大多數有著城主和總督的身份,其中與阿瓦王室權力層和利益集團關係緊密者,所控製的地區可以說是阿瓦王朝擴張的核心地區,而一些關係不那麼緊密的人,所掌握的土地就具備一定的獨立性。

但是這裏的獨立性,又帶著一些不可靠,那就是這些頂著阿瓦王朝的城主們,雖然可能對於阿瓦王朝沒有足夠的忠心,但是如果想要在這種地方立足,在周圍大明,麓川,木邦和阿瓦各大勢力的環繞下想要生存下去,還是要選擇依賴一方的威勢,在強大的勢力庇護之下生存。

而這種選擇的最終結果,其實還是跟隨阿瓦王朝是最佳的結果,因為阿瓦王朝畢竟是一個新的法理控製者,而且因為自身的實力和曆史發展沿襲的原因,是一個不穩定,掌控力不夠強的控製者。

在阿瓦王朝的名頭下,他們可以分享阿瓦王朝的利益和權力,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城主掌握獨立的權力,可以獲得的東西是要比跟隨其他的大型勢力要好的。

這裏麵像是木邦之類的次一級大型實力首先就是被排除的,與其說木邦這樣的勢力是大勢力,不如說是在大勢力之間的權力真空區中生存的小型勢力的最終發展狀態,這種水平的勢力是沒有能力庇護小勢力的。

除此之外,大明其實也是難以被列入優選的,首先其實他們理論上,或者說名義上就已經是大明的臣子了,這裏畢竟不是歐洲的封建時期,總的來說還是不奉行那套“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奇怪規矩的,他們這些大明周圍勢力理論上都是大明的臣子,要奉大明的皇帝為最高的皇帝。

本來就已經是名義上的大明的臣子了,大明其實也已經給予了這些地區基本的庇護了,具體的形式就是接受這些地區的供奉,然後保障他們的基本存在,實際一點,其實就是獨立權。

作為大明的臣子,大明保證他們不會被其他的勢力所吞並或者侵襲,一旦發生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大明就會出兵進攻敢於這麼做的勢力,進行懲罰和警示,當然同樣地,他們也不能吞並和侵襲其他大明的臣子。

也就是說,大明的庇護,同時也是一種約束,畢竟掌握著龐大疆域和軍事勢力的大明在麓川阿瓦一帶就是超出這些勢力可以想象的規格的存在,全部的麓川阿瓦地區,放到大明的疆域之中,也不過是一個大型地區的程度罷了。

因此,大明可以為這些勢力帶來的,除了保護之外,還有未知的控製能力,而這種控製能力最高能夠有多少,是這些勢力世世代代的統治者所不清楚的,畢竟帝製就是這麼一種威力莫測的東西,所以這些勢力也不會主動尋求大明的進一步保護,因為為了大明的進一步保護,他們所要交出來的權力是未知的。

不過人還是難以在一個大的時間尺度上做出判斷的,許多靠近大明疆域的小型實力,不願意徹底進入大明的統治範圍之下,結果到頭來被其他的大型勢力滅掉,再被大明重回奪回土地時,自己的命已經不再了,還不如早一點歸順大明,至少下場可以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