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械籌備、軍糧沿途分配、輔助部隊的籌建都在兵部討論完成。
談完又是天黑時,趙期昌回家的路上恰好與王尚學順路,王尚學要去拜訪朱應奎,談談太仆寺在此戰中要掏的馬政銀和馬匹調撥次序。
路上,王尚學手裏提著藤條編成的小提箱,一副幹練又親力親為的模樣,跟其他坐轎子出入的有著很大不同。
一路上趙期昌不開口,王尚學也沒有開口,在路口道別時開口囑咐:“梅川,其實本官對於此番出征宣大一事持反對意見。”
趙期昌眨眨眼,問:“師尊那裏也是反對的,不過朝廷如此安排,我等也隻能盡人事聽天命。”
“盡人事聽天命?聽你這口氣,似乎也不看好這一戰?”
王尚學說著露笑,語氣不似之前嚴肅:“你可是此戰主帥,你若心誌不堅,於國於軍而言,這無疑是一場災難。”
“不,任何戰事能有七成把握就該打,此戰我隻有五成把握。何況,即便是九成把握的仗,也容不得輕敵自驕。再說了,逢戰哪怕隻有三成把握乃至是一成把握,也要奮力一搏。”
趙期昌說著抬手做抱拳狀,嘴角露笑:“若是什麼仗都看把握來打,那打仗時兩軍對陣數一數彼此人數就行了,何必廝殺爭個你死我活?若這樣……那漢光武帝也不會以幾千之眾大勝王莽新軍四十萬。”
漢光武帝以少勝多……趙期昌舉的這個例子讓王尚學感到牙疼,幹笑兩聲:“也是,打仗就需要愚公移山的誌氣。”
自古以來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例,人們常常提及的無非是前秦東晉淝水之戰、官渡之戰、不知真假的赤壁之戰。這些戰事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勝利者對謀略的運用,是智鬥為主,在文人主導的輿論、社會意識形態下,這類靠智謀而以少勝多的戰例其宣傳可以說是老少皆知。
論對輿論的把握、運用,我國是有自古以來的深厚傳統。
還有更多的以少勝多戰例,但並不出名。比如章邯大破周文,直接導致陳勝崩盤,這一戰能贏是軍隊組織度的差別體現;後麵項羽彭城數萬重裝騎兵大破劉邦幾十萬大軍,原因是項羽革新,並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重裝部隊突擊戰術,將沒見過這種戰法的諸侯聯軍打崩。
各種以少勝多的戰爭例子都有其兵製、戰術上的創新、獨到之處。
而所有以少勝多戰事中兵力差、戰力差距最大的可以算是漢光武帝發起的昆陽保衛戰,以幾千三流軍隊硬抗王莽大新朝四十萬精銳大軍,結果劉秀贏了,贏得幹淨利索又匪夷所思,贏得令史家、文人忌諱,不願提及。
麵對劉秀的殘兵,王莽新軍是看不起的,圍而不打展現軍姿。耗到守軍彈盡糧絕時,劉秀發起舍命突圍……結果,一顆隕石砸到王莽新軍中軍大營裏,恰好新軍各部列隊親眼了目睹這場神跡。
無法掩蓋的神跡直接導致集結在昆陽(葉縣)的王莽新軍主力發生從上到下,從內到外的大崩潰。這支王莽寄以厚望的中原集團軍的鬼使神差大崩潰,直接導致新朝的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