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隊和三隊的人把可疑的自殺和意外事件都整理了出來,從上月3號持續到今天,共有6起。
????????死者1,女,26歲,畢業後一直在家啃老,找不到工作,公考連續4次失敗,精神壓力極大。父母表示她有輕生跡象。
????????死法:跳樓。
????????死者2,男,29歲,銷售員,年近30仍然一事無成,職業毫無建樹,沒有前途。對事業迷茫之際,在父母催促下多次相親,可沒房沒車工資不高,倍受打擊。多次向父母和同事說“感覺生活熬不下去了”。
????????死法:意外車禍,被法拉利撞到,父母獲賠償120萬。
????????死者3,男,24歲,記者,對接觸到的各行各業的黑暗與*深感無力,患有抑鬱症。
????????死法:開煤氣自殺,中毒而死。
????????死者4,女,17歲,高中生,對自己的長相不滿意,常常被同學嘲笑。整容失敗後更不敢見人,變得脾氣古怪暴躁,經常對父母哭訴不想活了。
????????死法:泡在浴缸裏,割腕自殺。
????????死者5和6則是最近的遊泳池電擊死者和活動教室吊死女研究生。
????????這6起案子唯一的共同點是,死者的手機都不見了。那上麵很可能有死者和殺手團隊聯係的工具。
????????除了割腕自殺的女高中生和理工大研究生是學生和家教的關係外,其餘的人均沒有任何聯係。
????????另外,三隊的人調查女高中生割腕案的時候,查過她家的家教,但那家父母說,女兒和家教關係很好,兩人很聊得來,常常一起說心事。父母原以為有家教姐姐可以傾訴,女兒會走出整容失敗的陰影。
????????而案發時間女研究生正在學校上課,有很確鑿的不在場證明。
????????這次,三隊的人重新檢索案子,特地調取了前4起案子案發地附近的攝像頭,結果均發現了類似理工大學攝像頭裏的人影:都是穿著寬大得可以掩蓋體型的大衣,戴著遮住臉頰的帽子和黑色的手套。
????????由於冬天這樣的裝扮很自然,所以好幾次逃過了偵查員的眼睛。
????????由此也證明:自殺案的幕後策劃者的確是個團體。
????????警方也發現,他們每次出行的人數不一,一般都是2,3個。但通過他們的身高和走路姿態判斷,應該有4個人。
????????不過,性別暫時無法判斷,也不知有沒有成員至今未出動。
????????麵對這樣的調查結果,楊雲提出了一點:“那個策劃團隊,我指的是自己本身沒有自殺傾向,隻幫助人自殺的這一部分人,全部是男性。”
????????小希轉轉眼珠,沒想明白他從哪裏推理出來的:“為什麼?”
????????“在遊泳館殺人案裏,這個團體露出了弊端。”
????????“弊端?”
????????蘇雅瞬間明白了,替楊雲回答:
????????“遊泳館殺人時,他們讓下一個自殺者也就是女研究生登場了。因為女性很難將男性摁進水裏淹死,這可以大大降低懷疑度。
????????試想,如果當時出現在遊泳池的目擊者是男性,黑子你會怎麼辦?”
????????黑子一愣,不好意思地揉揉頭:“我會把他請回來,再怎麼也得拖著他,等屍檢結果確定了再放他走。”
????????“對。”蘇雅道,“這又是一次慣性思維的誤區。在一眼看上去需要力量殺人,而死者是男性的時候,女性的嫌疑會大大降低。”
????????小希立刻回過神來:
????????“所以派一個女性去現場幫人自殺,可以降低當場抓包的風險。
????????不過,這個女孩第二天死去後,警察必然會覺得蹊蹺。可即使覺得蹊蹺也很難找出幕後人,因為幕後人和死者根本就沒有相關的聯係,很安全。
????????事後引起警察懷疑,總比在遊泳館當場抓住或者被警察看到臉要好。
????????如果他們的團隊成員裏有一個女性,警察會很難把遊泳館和理工大學聯係起來。之前說的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可他們的同夥裏沒有女的。權衡過後,就隻有讓下一個自殺者來幫助遊泳館的男人自殺了。”
????????“對,這個連環殺人的小團隊裏隻有男性。”
????????而這時,痕檢組的檢查結果出來了,有三項重大發現:
????????1.縊死女研究生的那條繩索上粘附了不屬於縊死者衣物的纖維;遊泳池電箱蓋裏也夾了一段不屬於溺死者的纖維;這兩段纖維的成分極其相似,來自某高檔戶外品牌的手套。
????????2.砸向小希的花盆上發現的纖維,與楊雲從摩托車手手套上摳下來的纖維,同樣是這一高檔戶外品牌的手套。
????????3.連環自殺案和追殺小希案兩個案子裏出現的纖維全是同一品牌廠商,出自同一家。
????????事實再明顯不過,之前隻是經驗和推理,而如今有了確鑿證據證明組織自殺的人是一個團體,且正準備殺死小希滅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