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製定
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黨中央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李富春等親自編製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編製工作最早從1951年開始,通過全國工業普查,在土地改革中,初步掌握了農業情況,經過恢複國民經濟的實踐,逐步掌握了商業、財政、金融、文教衛生、人民生活等方麵的基本情況,認真總結建國初期經濟工作的經驗,借鑒蘇聯的經驗,先後編製計劃草案5次。1955年3月,經過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討論基本通過,黨中央根據這次會議討論提出的意見,又再作修改。1955年8月把修改後的計劃草案提交國務院討論通過。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並正式通過了《關於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決議》。
根據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提出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概括地說來就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156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限額以上的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建設,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發展部分集體所有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發展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建立對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基礎;基本上把資本主義工商業分別地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建立對於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
圍繞著這些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以下各項具體任務:
(1)建立和擴建電力、煤礦、石油、鋼鐵、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建立製造大型金屬切削機床、發電設備、采礦設備和汽車、拖拉機、飛機的機器製造工業。
(2)建設紡織工業和其他輕工業、建設為農業服務的中小型工業。
(3)完成一五計劃重工業和輕工業生產任務,主要是依靠原有企業,同時也建設新工業。
(4)依靠貧農(包括全部原來是貧農的新中農),鞏固地聯合中農,采取說服、示範和國家援助的方法推動農業生產的合作運動,以部分集體所有製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主要形式來初步地改造小農經濟。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技術改良,努力開墾荒地,注意興修水利,植樹造林,促進畜牧業和水產業的發展。
(5)發展運輸業和郵電業。主要是鐵路的建設,同時發展內河和海上運輸,擴大公路、民航和郵電事業。
(6)對個體手工業、個體運輸業、小商等,分別地用不同的合作形式逐步把他們組織起來。
(7)正確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製、改造的政策,根據需要和可能,逐步地擴展公私合營的企業。
(8)保證市場穩定,保持財政收支平衡。發展城鄉和內外的物資交流,擴大商品流通;對生產增長趕不上需要增長的某些主要的工業農業產品,在努力增產的基礎上逐步實施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
(9)發展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事業,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積極地為培養國家建設特別是工業建設所必需的人才。
(10)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擴大資金積累,保證國家建設。
(11)在發展生產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逐步地改善勞動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
(12)繼續加強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互助和合作,促進各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
第一個五年計劃具有以下特點:
(1)優先發展重工業,注意國民經濟各方麵的比例關係,力求綜合平衡。
黨中央根據我國曆史、經濟和社會狀況,強調工業化的速度首先決定於重工業的發展。因此,必須以重工業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點,以有限的資金和建設力量首先保證重工業的基本建設。特別要確保那些對國家起決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強國家工業基礎的主要工程的完成。這個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也是符合實際的。根據這樣的指導思想,在一五計劃基本建設投資總額427.4億元中,其中工業部門為248.5億元,占投資總額的58.2%。而在工業基本建設投資中,製造生產資料的工業投資占88,8%,而製造消費資料的工業投資占11.2%。此外,在人才和物資方麵,都首先保證了發展重工業的需要。
黨中央在編製和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國民經濟各方麵的比例關係,力求保持綜合平衡。陳雲在作《關於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幾點說明》時指出:“按比例發展的法則是必須遵守的”。“一個國家,應根據自己當時的經濟狀況,來規定計劃中應有的比例。究竟幾比幾才是對的,很難說。唯一的辦法隻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體上也會是合比例的。”“計劃中要有帶頭的東西。就近期來說,就是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工業發展了,其他部門就一定得跟上”。根據這樣的指導我們在保證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力求工、農業之間,重,輕工業之間,保持了適當的比例。這五年中,始終保持了農、輕、重為序的正確比例關係,因而,國民經濟能夠協調地發展。同時,還注意到建設需同資金積累的相適應,要求每年做到財政收支平衡;注意地方計劃與中央計劃的相互配合,發揮地方同中央兩個方麵的積極性;處理好新建工業同合理地利用原有工業的關係;保持購買力和商品供應的平衡,兼顧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等等。這些都是處理得比較成功的。
(2)建設的發展規模和速度要從實際出發,謹慎從事,量力而行。
編製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在缺乏經驗的情況下開始的。但是,黨中央強調以科學態度從事計劃工作,要使計劃正確地反映客觀經濟發展的規律。、因此,我們十分注意深入了解情況,作周密的調查統計,逐步熟悉國民經濟狀況,力求使計劃建立在對客觀情況的正確判斷的基礎上。可以說,第一個五年計劃數易其稿,反映了我們堅持邊調查、邊草擬、邊修改、邊編製的方法。這是體現了謹慎從事、量力而行的精神。在試編一五計劃概要時,我們曾提出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平均每年遞增20%,農業遞增7%。後來經過反複測算,借鑒並接受了蘇聯的意見,最後確定工業生產的發展速度平均每年遞增14.7%,農業遞增4.3%。這是比較穩妥的、有把握完成的指標。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3)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
堅持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是我們黨領導我國革命和建設的一個基本方針。這個方針在編製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我們實行了這個方針,在積累資金和組織培養人才方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保證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
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全國經濟建設和文化教育建設的支出總數為766.4億元,折合黃金7萬萬兩以上。用這樣大量的資金來進行國家建設,這在中國過去的曆史上,完全是不可想象的。隻有在工人階級領導下,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政府,才可能來這樣做。”這樣大量的建設投資資金來自哪裏呢?主要是來自內部的積累。整個五年計劃中,國家財政收入共達1357.9億元,國外貸款為36.4億元,僅占總數的2.17%。這個比例說明資金的積累主要立足於自力更生。實現內部積累資金主要有幾個來源:(1)有計劃提高國營企業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國營企業的收入,向國家提供更多的積累。一五計劃期間,國家財政收入來自國營企業(包括商業)部分為914.6億元,占整個國家財政收入的69.4%;(2)資本主義工商業所獲得的利潤中,相當一部分要向國家交所得稅;(3)在提高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增加農民的收入,農民為國家提供更多的農產品和繳納農業稅,國家通過工農產品交換價格的剪刀差,從農民那裏吸收一部分資金。農民為社會主義工業化積累資金方麵貢獻是十分巨大的;(4)節約行政支出費用,勤儉辦一切事業;(5)發行經濟建設公債,從1954年到1957年,先後發行4次國家經濟建設公債,發行額達27.5億元,此外,還大力發展城鄉儲蓄事業,發動全國各族人民支援國家經濟建設。
在人才的配備和培養方麵,也同樣堅持了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主要依靠國內合理組織已有的各種專門技術人才;同時,加緊依靠各級學校進行培養,還特別重視選送工人、農民、解放軍、幹部到各類學校和工農速成中學、工農預科等進行學習深造。此外,5年內先後選送出國留學生約1萬人,還不斷派出專業人員到國外實習。在製定和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過程中,蘇聯給予了全麵而係統的經濟和技術援助。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從選擇廠址、供應設備、指導建築安裝和開工運轉、一直到新產品製造、供給新產品的技術資料,都給予多方麵的幫助。
(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展開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規模是宏偉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經過實踐證明,這個計劃規定的指標基本上是正確的,黨和人民政府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是成功的。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過程中,我們黨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經驗。
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頭4年,國民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多數指標已接近了計劃規定的任務。但是,“我們缺乏經驗和知識,是在不斷地發現錯誤、修正錯誤的過程中前進的。”這說明,在1953-1956年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既有正確的經驗,也有錯誤的教訓。
1953年國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勝利地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一年度計劃。工農業總產值,從1952年的810億元提高到1953年的960億元,兩年相比增長18.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較快,從1952年的349億元提高到1953年的450億元,兩年相比增長28.9%。國營工業中34種主要產品,除麻袋、鹽、麵粉、糖4種因氣候、原料等原因沒有完成計劃外,其他均超額完成。其中鋼產量比上年增長31%,煤增長16%,發電量增長26%,棉紗增長13.5%。基本建設投資70.3億元,比上年增長52%。1953年經濟建設的重大項目共173項,工業建設限額以上的項目共107項,1953年建設完成開始投入生產的重大項目共有:鞍鋼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第七、第八高爐、西安電站、鄭州電站、豐滿電站的第七、第八發電機、阜新海州露天礦(部分投入生產)及西北第二紡織廠等。農業方麵,1953年自然災害是建國後比較嚴重的1年,因此,農業沒有達到原定計劃,但總產值仍略有增長,從1952年的、461億元提高到510億元,兩年相比增長10.6%。糧食比上年增長1.8%,棉花比上年下降9.9%。此外,交通運輸方麵,鐵道新線鋪軌589公裏,鐵道貨運總量比1952年增長39.9%;客運總量比1952年增長36.8%。交通、郵電均超額完成了計劃。商品零售額比1952年增長20%,其中國營商業增長56.6%。由此可見,這1年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總的來看是好的。
但是,正如鄧小平在《關於一九五四年國家預算草案的報告》中所指出的:“一九五二年的財政工作是有不少錯誤和缺點的。”1953年初“把上年結餘,全部列入預算,並且作了當年的投資,這樣編製預算的結果,不但使我們經常處於信貸資金不足和財政後備力量缺乏的狀態,而且在某些方麵的投資上,助長了脫離實際的盲目冒進的傾向。有些經過了二、三年削減,才接近實際。”具體來說,首先表現在基本建設投資過大,同上年財政收入的支付能力不平衡。1953年預算內的基本建設投資為70.3億元,比上年的46.7億元增加24.3億元,增長52%。而這一年的財政收入隻比上年增加39億元,增長22%。這樣的財力要支付超額的基建投資是不切實際的。在編製1953年財政預算時,把上年結餘資金30億元列為財政收入抵作當年的財政支出。上一年的財政結餘存入銀行,實際上已作為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使用。財政上在第二年安排的新的支出,就等於“一女二嫁”,這樣的預算實際上是假平衡,真赤字。因為財政上動用了上年結餘,打了赤字預算,因而使國家信貸和財政季度周轉處於困難狀態。以上問題,經1953年6月中央財經工作會上發現糾正,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大力開展增產節約,情況迅速扭轉。實際執行的結果,上年結餘不但沒有動用,當年收支相抵,還結餘2.8億元,商業庫存比上年也增加了38億元。這就是周恩來在八屆二中全會上所指出的:“一九五三年小冒了一下。”的具體情況。由於及時發現,糾正措施得力,因而這次“小冒”基本上沒有造成什麼影響。
1954年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獲得了進一步的提高,人民生活有所改善。這一年,我國長江、淮河地區和河北省遭到特大洪水災害,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依靠全國人民的努力,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略有增長,增長了9.4%。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7%。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均比上年有增長,其中鋼增長26%,煤增長19%,電力增長20%,棉紗增長12%。基本建設投資84.3億元,比上年增長20%。進行建設的限額以上的工業建設單位有411個,中央5個工業部已全部完工的主要工程有33項。規模巨大的鞍鋼的薄板廠和六號高爐、沈陽風動工具廠、重慶電廠等重大建設項目已經開始投入生產。煉鋼、煉鐵、采煤、發電、機械等工業的設備能力和固定資產有了很大的增加。農業總產值略有增加,棉花生產遭到很大影響,大幅度減產,糧食、油料同上年產量接近。交通運輸、郵電有很大的發展。開始和繼續施工的新建鐵路17條,其中1954年鋪軌的有12條。新建和改建公路有20條。貫通祖國西南邊疆的工程艱巨的康藏公路和藏青公路已經通車。1954年商品零售總額比上年增長約15%。其中國營和合作社商業所占的比重增加到58%。1954年收支平衡,略有節餘,其餘款達16.1億元。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1955年是國民經濟建設發展比較順利的一年。農業生產獲得了好收成。工業超額完成計劃。工農業總產值,從1954年的1050億元提高到1955年的1109億元,兩年相比增長5.6%。其中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3.6%,農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7.4%。在本年的45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37種完成了或者超額完成了計劃。同上年比較,絕大多數工業產品的產量都有增長,煤增長17%,電力增長12%,鋼增長28%,生鐵增長23%。由於上年農業歉收,因此,1954年的棉紗減少14%,棉布減少16%。輕工業生產沒有多大增長。基本建設投資為88.5億元,比上年增長4.9%。農業生產有了明顯的好轉,糧食產量3679億斤,比上年增長8.5%,棉花3038萬擔,比上年增長42.6%。其他經濟作物如芝麻、甜菜、花生、油菜籽、烤煙、蠶繭、水果等都有大幅度的增長。交通運輸、郵電方麵的建設也有較大的發展。全年財政收支平衡,還有節餘18.3億元。國內貿易因上年水災影響,全國社會商品零售額比上年隻增加3%。
1956年國民經濟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一度出現了急於求成、齊頭並進的傾向,由於及時糾正,減少了一些消極的影響。應當肯定,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提前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所規定的主要指標。工農業總產值,從1955年的1109億元提高到1956年的1252億元,兩年相比增長13%。工業總產值,從1955年的534億元提高到1956年的642億元,兩年相比增長20%。農業總產值,從1955年的575億元提高到1956年的610億元,兩年相比增長6%。在4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完成和超額完成年度計劃的有22種,沒有完成的有24種。生鐵、鋼、鋼材、純堿、燒堿、水泥等27種產品產量已經達到或者超過“一五”計劃的1957年的指標。基本建設投資為139.6億元,比上年增加58%,約占五年計劃規定投資總額的1/3左右。1956年開始施工和繼續施工的限額以上的工業建設單位共625個,比第一個五年計劃規定的1956年施工的建設單位增加135個,其中有89個全部竣工或投入生產,主要有: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電纜廠、哈爾濱電表儀器廠、北京電子管廠、西北國棉四廠等。農業總產值盡管比上年略有提高,但沒有完成年度計劃。糧食產量比上年增長4.9%,棉花則減少9.6%。糧食產量達到了“一五”計劃規定的1957年的指標。水利建設也超額完成“一五”計劃所規定的任務。此外,交通運輸、郵電、商業、文化教育等方麵都有較大的發展。
應該指出,1956年國民經濟的某些部門出現了齊頭並進急於求成的傾向,基本建設規模定得過大,造成了國民經濟各方麵相當緊張的局麵。主要表現在:(1)基本建設投資同上年的財政收入的支付能力相差太遠。1956年初,基建投資的預算曾高達147-200億元左右。後經發現,一再壓縮,最後實際為139.6億元。這個投資額比上年增長為58%,而同期財政收入隻比上年增長5.7%。這就勢必造成資金供應的緊張。基本建設除了追加投資外,同時還不斷追加項目。1955年2月全國第一次基本建設會議決定,將“一五”計劃期間的限額以上基建項目由原定的694個追加到745個,5年內建成的由455個追加到477個。1956年6月,又把建成項目增加到800多個。這樣的盲目追加任務,沒有正確估計到生產資料生產的增長速度大大低於基建投資增長速度。1956年基建投資比上年增長58%,而同期生產資料生產隻增長40%。所以,引起了鋼材、木材和若幹機械設備供應的緊張情況,出現了停工、窩工的現象。(2)職工和工資增加過快。1956年計劃新增加職工84萬人,但執行結果增加了515萬人,大大超過原定計劃,工資總額由於全民所有製職工猛增而相應大大增長,這一年,工資總額包括調整工資在內達到137億元,比上年增加37億元。(3)農業貸款過多,1956年計劃增加農業貸款19.3億元,1956年還對手工業、公私合營企業貨款達9.4億元。(4)市場供應緊張,商業庫存減少。1956年國家商業庫存246億元,比1955年減少17.2億元。(5)財政收支不平衡,1956年總收入為287.4億元,總支出為305.7億元,出現赤字18.3億元。(6)農業生產貪多圖快,急於求成。1956年初公布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規定12年完成的任務,有些地區和部門不顧主觀和客觀條件,提出要在三、五年,甚至二、三年內實現。在製定1956年度農業生產計劃時,指標一加再加。糧食,1955年9月確定的指標僅比上年增長1.7%,12月則改為增長9.1%。棉花,1955年9月定的指標比上年減少1.3%,12月定的指標則比上年陡增為16.9%,1956年5月又升為18%。此外,在雙輪雙鏵犁的製造和推廣上,也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農村還過早過急地興建許多非生產性的設施,造成嚴重浪費。
周恩來和陳雲及時發現了經濟建設中的急躁冒進的傾向,他們以對革命事業、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運用他們卓越的才能,在黨中央的領導下,采取果斷而穩妥的措施,有效地糾正了1956年經濟工作中的錯誤傾向。1956年2月周恩來在不同的會議上反複強調:“各部門訂計劃,不管十二年遠景計劃,還是今明兩年的年度計劃,都要實事求是。”他根據年初各部專業會議提的過高的計劃數字,要求計委和財政部壓一壓。接著,由李先念主持計委和財政部召開會議,研究1956年度計劃指標問題,提出各項指標一律降低6%至5%的建議。隨後,周恩來親自主持多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研究壓縮指標和修訂1956年國民經濟計劃。重點抓住基本建設的投資和項目、生產雙輪雙鏵犁的指標、物資供應等問題。6月間,劉少奇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半年來由於冒進所引起的種種矛盾和不平衡的問題。周恩來在會上介紹了經濟工作中冒進的情況,提出繼續削減開支,壓縮基本建設的意見。據此,中央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的方針。決定製止冒進,基本建設應該下馬的要立即下馬。1956年6月,周恩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反冒進”的口號。要求堅決削減收入和支出都訂得過高的國家預算,一律按5%削減。他還指出:右傾保守應該反對,急躁冒進現在也應該反對。即將召開的一屆三次人代會上要在兩條戰線開展鬥爭,要求參加會議的政府部門負責同誌注意這一點。接著,6月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根據黨中央的意見,國務院在周恩來主持下,向大會提出了幾個經濟工作的報告。這些報告在肯定成績的基礎上,提出了克服經濟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會上,一些部長的發言,具體列舉了本部門工作中急躁冒進的種種表現,提出了糾正的措施,代表們提出了許多批評和建議。普遍認為,糾正經濟建設中急躁冒進的傾向是當務之急。這次會議,對動員全國人民重視糾正急躁冒進傾向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這次人大會議的精神,6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要反對保守主義,也要反對急躁情緒》的重要社論,對從思想上提高全黨正確認識糾正急躁冒進的偏向,起了重要的作用。基於上述的認識,國務院對1956年度的工農業生產主要指標進行壓縮。將原定的工業總產值增長21.7%,減為增長19.7%,糧食由增長9.1%,減為8.4%,棉花由增長18%,減為17.1%,基本建設投資由180億元壓縮為140億元。經過上述一係列工作,急躁冒進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及時得到了糾正,沒有讓它盲目發展,減少了不必要的損失。這次反冒進的經驗,直接指導了調整1957年度國民經濟計劃,使這一年經濟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