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這邊很快就與城中的鄭國化搭上了線,並商量好準備等入夜後,由鄭國化打開城門,迎接清軍入城。
另一邊,蘇言也率軍離開戰場,朝著桐鄉縣趕去,他準備趁著全軍上下被激勵得士氣大振之際,一鼓作氣夜襲桐鄉清軍,擊潰這支東邊的威脅。
為了防止清軍斥候提前發現他們的蹤跡,蘇言派出了大量的斥候和所有的被訓練成夜不收的120名卡爾梅克弓騎兵,盡可能捕殺清軍斥候,防止消息被傳到清軍大營去。
在明軍斥候與夜不收的聯合捕殺下,大部分清軍斥候都被殺死,還有人成為了俘虜,在嚴刑拷打下,蘇言便得到了桐鄉縣外的情報,也得知江南清軍似乎與浙江殘軍不睦的消息。
蘇言認為,他或許可以在中間做文章,可他又轉念一想,現在是清軍最強大的時候,內訌這種事情是不可能出現在清軍身上的,從中付出的精力與回報似乎不成正比。
於是,他暫時打消了這個想法。
不過,斥候大量失去消息還是驚動了馬國柱,這馬國柱雖然是偏向於文官,治理地方很有一套,可他在指揮軍事方麵也並沒有那麼差。
在得到斥候大量失蹤的消息後,他敏感地察覺到其中肯定有貓膩,很有可能是明軍擺脫了譚泰的對峙局麵,正在朝這邊趕來。
為了驗證他的猜測,他又派出了眾多斥候前去查探,在下午即將黃昏之際,一名斥候背上中箭,顛簸著逃回了大營內,向馬國柱和一幹將領彙報了一個壞消息——
明軍正在往桐鄉縣趕來,並且已過鍾家河橋,隨時都會打到桐鄉縣外。
除此之外,那名重傷的斥候還說,明軍似乎剛剛經曆過一場戰鬥,他們中的大部分兵卒的身上還能看見戰鬥後留下的痕跡。
再結合起之前正與明軍對峙的譚泰部,馬國柱等人皆心生駭然,譚泰多半是敗了,不然怎麼可能眼睜睜看著明軍朝這邊開來。
譚泰的兵力要比馬國柱麾下的兵力更多,連譚泰都落敗了,馬國柱更加不敢冒險在桐鄉縣外與明軍交戰,更何況城內還有虎視眈眈的張名振,一旦明軍援軍出現,他們隨時都會殺出城外,來個裏應外合。
於是,馬國柱毫不猶豫地下令全軍開拔,撤回嘉興府,為了防止明軍這時趕到,他們甚至連營寨都沒有拆除,就留下一地雞毛撤離了桐鄉縣。
城牆上,眼見清軍突然撤退,被圍困多日的明軍步卒不由得歡呼雀躍起來,張名振在得知清軍撤退後一開始並不相信,但在親眼看見清軍大營空無一人後,他敏銳地得出結論——己方的援軍趕來了。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一個時辰後,得知清軍撤退的蘇言直接率軍趕到桐鄉縣,張名振主動出城迎接,並當麵感謝了蘇言的支援,隨後,他便提議兩軍合兵一處,趁勢追擊清軍,卻被蘇言拒絕了。
蘇言並不準備在兵力沒有占據足夠優勢的情況下強攻府城,他在讓張名振繼續駐守桐鄉縣後,率軍返回新市駐紮,自己帶著騎兵南下返回杭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