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炮!”
十二月初五,興隆河西岸,經過數日的準備,伴隨著軍官的怒吼,上百門各式火炮對準河對岸的清軍陣地展開猛烈炮擊。
盡管其中的紅夷大炮數量減少,但清軍陣地還是被炸得人仰馬翻,清軍將士躲在盾車後麵瑟瑟發抖,祈禱著炮彈不要落到自己身上。
他們的炮手一開始也嚐試著還擊,但在他們開炮以後馬上就成為明軍炮兵的集火目標,火炮連同火炮周圍的一片都遭到了眾多炮彈的光顧。
清軍炮手在猛烈的炮擊下發出鬼哭狼嚎,也顧不上那些寶貴的火炮了,將火炮拋棄在陣地上,四散而逃。
一發實心彈精準擊中了一門佛朗機炮的炮管,那變形的炮管在一道刺耳的碰撞聲後翻轉一百八十度高高飛起,重重砸在一個躲閃不及的炮手身上,直接就將那炮手砸成肉醬。
在炮擊的同時,眾多明軍將士在盾牌的掩護下合力將一艘艘簡易木筏抬到河邊,頂著不時從頭頂上飛過的炮彈爬上木筏,奮力劃向對岸。
這些木筏正是明軍這連日來準備的渡河工具,木筏造價和工期要遠比小舟更低,因此明軍采用了這種最為原始的工具。
不過木筏的局限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士兵們在登上木筏以後將直接暴露在清軍的遠程火力之下,隻能憑借著他們攜帶的盾牌來保護自己。
但這並不能保護木筏上的每個士兵,眼見明軍企圖渡河,清軍坐不住了,他們非常清楚一旦明軍登陸上岸,興隆河防線的失守將會是時間問題。
因此,清軍顧不上那炮擊,紛紛從盾車後麵探出身子,朝河麵上的明軍射箭放銃。
一時間,清軍一方箭矢銃炮齊發,興隆河麵上的明軍損失慘重,那些還在劃槳的士兵悉數被射殺,慘叫著一頭栽進河中。
“舉盾防禦!快劃過去!快過去!”
“掩護袍澤,射擊!”
砰砰砰——
嗖嗖嗖——
明軍一方連忙展開還擊,意圖掩護袍澤渡河,但河麵上的明軍還是不斷有人倒下,清軍甚至冒險將虎蹲炮架設在岸邊,以小鉛子或小石子轟擊明軍。
除了小鉛子和小石子外,他們還會往上麵用大鉛彈或大石彈壓頂,使發射時大小彈丸齊飛,營造成霰彈的威力。
在清軍投入虎蹲炮以後,河麵上的明軍損失更加慘重,一艘木筏上搭載的四五個明軍直接被石子轟成了篩子,他們身上的盔甲都沒能擋住那石子的威力,其中的大石子甚至將木筏打穿一個洞,緊接著河水湧上,讓這艘木筏連同著上麵慘死的明軍一塊沉入河底。
冒著清軍密集的火力,明軍的木筏還是陸陸續續靠了岸,他們甚至在離岸邊還有幾步距離的時候就跳入水中,涉水上岸,但這些零零星星登陸的明軍很快就被殲滅,不甘地倒在灘塗之上。….眼見初次進攻失利,一直觀察著前線戰況的張煌言下令鳴金收兵,停止進攻,隨著沉悶的號角聲,明軍開始陸續撤回營地,結束了不到半天的進攻。
沉悶的號角聲中,興隆河的河麵上、灘塗上有著許多明軍將士的屍體,因為死傷者眾多的原因,興隆河的河麵甚至被鮮血染紅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