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漠北蒙古(1 / 2)

趙良棟率軍包圍興京城後,並沒有馬上阻止進攻,而是在山下安營紮寨,砍伐樹木,在營地外拉起一道長長的圍牆,同時打造攻城器械,明顯是做好了長期圍困的準備。

而在同時,盛京城外,夏軍的補給源源不斷送入營地內,補充著消耗巨大的彈藥補給,嶽樂與鼇拜每天都站在城牆上,看著一支支車隊進入夏軍營地,兩人的眼中都露出了絕望的神色。

他們知道,蒙古諸部徹底放棄他們了,也放棄了曾經對朝廷的效忠,夏軍補給線正常維持便是證據。

既然夏軍補給線保持正常,他們隻能做好長期堅守的準備,盛京城內的糧草儲備豐厚,能夠堅持至少三年之久,但因為城池遠離渾河,用水隻能靠城中挖掘出來的井水,時間一久,若是井水吃盡,這對於城中軍民便是滅頂之災。

城外夏軍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蘇定遠一開始就提出要動用火箭炮,點燃城中民居,大量消耗清軍的水資源,但蘇辭和蘇輔二人都沒有同意,他們顧慮著城中的漢人,一旦大火蔓延,城中滿人是死不足惜,但漢人定然也會大量慘死。

而在向朝廷的奏報中,蘇定遠三人都直接奏明眼下清軍困守盛京孤城,沒有強攻的必要,請求皇帝同意對盛京長期圍困,直到城中彈盡糧絕,蘇言同意了他們的請求。

不過,既然是長期圍困,那就沒有必要讓三名總督級別的***一同留在盛京營地內,他便在與內閣的共同討論過後擬旨,取消蘇辭身上在戰時設立的山西、河北二省督師之職,改為遼東巡撫,命其安撫、收買、分化東北臣服於清廷的女真部落,爭取到朝廷這邊。

而蘇輔,考慮到他的朝鮮總督身份對指揮朝鮮提供的兩萬官軍有用處,便留在前線,作為蘇定遠的副將。

另外,考慮到遼東之地的重要性,蘇言決定取消明朝設立的遼東都司,轉而設立遼河布政使司(取遼河平原之名),省府暫時設在遼陽府,待盛京收複後再遷往沈陽。

……

另一邊,隨著科爾沁草原定居的蒙古各部請求歸順夏朝,漠南蒙古的東邊終於盡數歸於朝廷,蘇言隨後下旨重設各旗牧場範圍,並令草原四部會盟。

參與會盟的有科爾沁部、紮賚特部、杜爾伯特部與郭爾羅斯部,四部分為十旗,因在科爾沁境內哲裏木烏拉會盟,因此名為哲裏木盟。

南方各部的歸順讓更北邊的蒙古部落內心恐懼,害怕哪一天漢人的軍隊就會效仿明成祖深入漠北,因此部分蒙古部族紛紛遷移,逃離這裏,他們或是北逃投奔喀爾喀蒙古,或是逃往西域,在他們遷走之後,空出來的草場很快就被留下的部族爭奪,戰事因此爆發。

而在這時,來自南方的漢人使者突然造訪,他們帶來了中原皇帝的旨意:臣服,或者死。

除了中原皇帝的旨意外,宣大督師李來亨、安定侯馬寶也開始集結伊克昭盟、察哈爾盟、昭烏達盟、卓索圖盟的蒙古部族,意圖繼續向北開拓。

麵對來自南方的強大威脅,蒙古各部自然是沒有絲毫抵抗的勇氣,他們紛紛派出自己的兒子或兄弟與漢人使者一同南下,向夏軍表示臣服。

其中不願臣服的部族則是舉族搬遷,他們倉皇北逃,向占據漠北的喀爾喀蒙古請求臣服,在他們看來,與其給漢人做狗,倒不如臣服同為蒙古人的喀爾喀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