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線回到前線。
五月下旬,孫可望終於率軍攻打劉文秀軍營盤。
兩軍於薩爾溫江江畔對峙,劉文秀軍勢三萬餘戰兵,其中一萬為隨他自雲貴出征四川的原大西軍老兵,兩萬則是在四川等級征召訓練的精兵,雖然火器普及率不高,但戰技嫻熟,即便是對抗昔日強大的滿洲大軍也並不畏懼。
而孫可望這邊足足率領了四萬大軍與戰象近百頭,其中兩萬為隨他從雲貴南撤的精銳老兵,另外兩萬則是進入孟艮後從南遷漢人和當地土著中征募訓練的士兵,後者也一同參與了對東籲的戰爭,正是士氣正旺之際。
除了這四萬大軍外,另有民夫輔兵不計,孫可望也將其算入大軍之中,對外號稱十萬大軍,意圖以氣勢先壓夏軍一頭。
麵對來勢洶洶的孫可望,劉文秀沉著冷靜調兵應對,他與孫可望曾經同為張獻忠的義子,兩人之間自然是極為熟悉的。
相較於劉文秀,孫可望在軍略方麵的造詣較弱,但他識人善用,即便是麾下部將在雲貴之戰中大量陣亡,撤到孟艮後他軍中仍然有眾多驍勇的將領供他驅使。
而劉文秀的軍略自然無需細說,從他在曆史上多次被孫可望任命為前線主將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能。
大戰在即,夏軍營盤內,劉文秀將軍中將領集結起來,他言語嚴肅地對眾將說道:「此戰為我蜀軍揚名的機會,若是擊敗孫可望,我蜀軍定能為朝廷重用,此後揚名立萬,建功立業不在話下,眾將當一同勉力,切莫令陛下失望。」
「謹遵將軍令!」
眾將齊聲應諾。
劉文秀麾下的蜀軍正處於尷尬的地位。
盡管蘇言同意保留蜀軍的編製,讓劉文秀單獨統領,給了他們極大的恩賜,但朝中仍然有一股聲音,要求朝廷取締蜀軍,將劉文秀調回京師不再讓他能夠統軍。
這股聲音認為,劉文秀的前身是西賊將領,劣跡斑斑,不應該予以信任,而且相較於李定國,劉文秀至今沒有立下可以堵住他人嘴巴的功績。
要知道,即便是收複了交趾故地的李定國,朝中仍然有部分人認為他不配繼續保留郡王爵,朱成功是國舅,又是曾經的國姓爺,他保留郡王爵沒人會說什麼,可李定國是個什麼東西?他不過西賊出身,與皇室又無瓜葛,不應該繼續保留郡王爵。
相比之下,足以看出劉文秀到底頂著多大的輿論壓力了。
這股聲音讓劉文秀一直沒能放下心來,他擔心哪一天皇帝就會被說服,將他召回京師,將他辛苦打造的蜀軍遣散,但他並沒有造反的想法,先不提他的長子正在京師受到皇帝的重任成為禁軍將領,就算他造反了,也打不過強大的夏軍,最後還是死路一條。
因此,如今有了能夠上戰場的機會,劉文秀心中暗自立誓,一定要借著這個機會堵住百官的悠悠眾口,讓皇帝知道他對自己的信任並非錯誤。
另一邊,秦軍大營內,秦軍將領也同樣戰意盎然,對北方龐然大物的恐懼因為王自奇的勝利而稍稍減弱了許多,他們立誌要再次擊敗夏軍,保衛自己的第二故鄉——在孟艮的這五年內,他們已經將這裏視作自己新的家了。
當然,除了保家衛國的信念之外,他們還懷著對背叛自己的緬人的憤怒,孫可望告訴眾將,在擊退南下的夏軍後,他定然會率領他們反攻阿瓦城,徹底滅亡東籲王國,讓背信棄義的緬王付出沉痛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