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炮擊南漢山城(1 / 3)

朝鮮,隨著北方二道的“反正”,朝廷的處境變得更加糟糕。

先不提各地因為強製征兵而揭竿而起的平民百姓,駐紮在北方二道的夏軍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隨即開始集結,向南行軍。

夏軍的心動讓朝鮮上下再次感到恐懼,黃海道的朝鮮官軍有心想要阻止,但他們被駐紮此地的夏軍和揭竿而起的朝鮮百姓群起而攻,不僅抽不開身去應對北方而來的敵人,反而被打得節節敗退,丟盔棄甲。

親自率軍南下的第一鎮代總兵東方陽也一邊擬定檄文,命人在各地張貼,要求當地的朝鮮官府向夏軍投降,以此來減輕他們的罪責——若是在夏軍殺來之前主動投降的,對其之前的罪行既往不咎,可要是等夏軍打到麵前了才投降,不好意思,你原來應該是什麼罪,就還是什麼罪。

在夏軍的強硬攻勢和檄文開道之下,朝鮮各地的官軍幾乎大多未戰先潰,主動打開城門向夏軍投降——正如一個甲子前的那場壬辰戰爭的重演,隻不過這一次是從北到南,發起進攻的也是他們曾經的宗主國夏朝。

短短不到一個月時間,東方陽就率軍攻入了京畿道,高奏凱歌,朝著朝鮮首都漢城開去,朝鮮朝廷上下一片恐慌,開始為是要固守漢城,還是撤守南漢山城進行激烈辯論。

王妃金氏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已經是六神無主,完全拿不定主意了,隻能將軍政大權全部放手給她的舅舅和父親,而金佑明和金錫胄兩人的想法各有分歧。

金佑明不願就這樣輕易放棄首都漢城,他認為應該堅守漢城,依靠漢城大城抵抗夏軍的攻勢,這樣即便外城牆被夏軍攻破,他們也能夠依托城內複雜的地形與夏軍展開激烈巷戰,以此來減緩夏軍的攻勢。

而金錫胄主張撤守南漢山城,他認為南漢山城易守難攻,兩次胡亂滿清都無法攻克南漢山城,隻能逼迫守軍投降,因此應該退守南漢山城,命全國各地的官軍勤王,擊退夏軍。

王妃金氏曾經一同退守過南漢山城,她對被清軍包圍得水泄不通的那種絕望感曆曆在目,雖然沒有明說出來,但她其實是不太願意退守南漢山城的。

但金錫胄被她任命為訓練都監的都提調,手握朝鮮最精銳的軍隊,他在朝中的話語權也因此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他的堅決要求下,朝廷最終還是同意了金錫胄的想法,訓練都監護送著王室退守南漢山城——他們為了做好遭受長期圍困的準備,將漢城內的大量糧草也都一並運往山中。

金佑明雖然反對退守南漢山城,但在禁軍都一同撤往南漢山城的情況下,他也隻好跟隨朝廷一並離開漢城。

武安十五年八月廿五,夏軍第一鎮兵臨漢城城下,在朝鮮禁軍撤入南漢山城後,漢城內剩餘的守軍失去了約束,也都自顧自的逃命去了,因此夏軍看見的是一座城門大開,毫不設防的城池。

東方陽並沒有急著入城,他雖然蔑視朝鮮人的羸弱,但為了謹慎起見還是派出先鋒入城查探,待先鋒確定城內安全後,他才率領大軍入城。

不過,在夏軍入城後,他們居然遭到了城內朝鮮百姓的夾道歡迎,百姓們幾乎可以用簞食壺漿,喜迎王師來形容,他們並不懼怕夏軍,紛紛從各自的家中走出來,在街道兩邊歡呼迎接夏軍入城。

東方陽看著這一幕,他雖然知道朝鮮各地的百姓因為朝廷的強製征兵和北方二道發布的“清君側”的號召紛紛揭竿而起,卻沒想到連漢城,這座朝鮮首都裏的百姓也都會如此歡迎夏軍。

這讓他不得不感慨朝鮮王朝真是喪盡了人心,連首都平民都反對他們的統治,歡迎敵人,這樣的國家又有什麼繼續延續下去的必要呢?

隨後,夏軍全體入城,控製了整個漢城,並從漢城百姓口中得知朝鮮小朝廷都逃往了南漢山城——這也算是朝鮮君臣的傳統藝能了,遇事不決退守南漢山城,或者直接跑到北方宗主國的國境內避難。

可現在他們最忠誠的宗主國大明早已滅亡了數十年,他們就算想逃也沒地方逃,就隻能退守南漢山城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