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公主之舉何意,臣捉摸不透。”

劉幽求不解。李隆基道:“不過是長公主身後有著一個張昌宗。”

“張世茂?”

劉幽求先是微訝,旋即語帶可惜的感歎了一句:“惜乎為長公主之婿。”

太子默然無語。

崔日用看看太子,又看看劉幽求,開口道:“此事且不忙,關鍵之事,官製改革一事,殿下當如何?”

殿內之人,盡皆默然。

官製改革之事,最近時日在朝上,比恩科還引人注目。畢竟,事關百官利益,由不得朝上的諸公不關注。

於太子來說,卻是個兩難的選擇題。選擇支持,那就是眼看著太平公主一派漲聲勢,與己方利益不符;選擇反對,官製改革又關係江山社稷,實是為國為民,反對於太子的形象、聲望損害太大,但就這麼讓他們認了,眼看著太平公主聲勢高漲,又如何能甘心!

“此事何須再議?隻要是於國於民有利的,孤身為太子,自是要支持,更當大力支持。”

李隆基說道,說完,頓了頓,又道:“張世茂出手,自是與常人不同。”

眾人默然,這是陽謀,即便看透了,看破了,也由不得人選擇,太子是儲君,是家國未來之望,不可行悖逆民心、家國之事,否則,得不償失。

崔日用見太子打定主意,悄悄虛了口氣,勸解道:“殿下,諸位,長公主即便漲這一時之勢,又有何懼?未來時勢依舊在我,太子隻須仍是太子便成,一時之利益得失,如何能與太子相比?”

也對,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隻要太子穩當,那大家的未來就可期。

經崔日用這麼一勸說,大家的情緒才不複先前之沮喪。太子朝崔日用點頭,以示嘉許。

由鎮國太平公主上疏,太子東宮也不曾反對,官製改革一事的基調便定了,恰逢恩科放榜,銓選之製便改用新製,自此之後,大唐的宰輔皆須有任職地方之經曆,無有地方施政經驗,不可入選宰輔。

太平公主所上疏之事,大多如願,隻裁撤宰輔人數一事,李旦卻未曾表態,太子與太平公主亦未曾堅持,朝上宰相依舊為五人。

宰相是五個還是三個,張昌宗都不是非要堅持的事情,先把關鍵的做了,宰相是五人還是三人,還可徐徐圖之。

皇帝李旦下製,命太子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領天下兵馬,又令宰相姚元之兼領兵部,宋璟兼領吏部,主持天下官職銓選;之後,又下製書,免除宋王、申王、薛王等諸王身上之兵權,明文昭告天下,自此之後,諸王及駙馬不得再統領禁軍。

不僅如此,李旦還解散了原先的羽林衛萬騎,下令停止從戶奴中挑選羽林衛萬騎,改置飛騎,並與萬騎、羽林左右衛等混改,置北門四軍。北門四軍之將領人選皆有皇帝一人任選,不再經由政事堂,自此後,政事堂再無法插手宮中禁軍任免之事,皆由皇帝一人定奪,杜絕類似神龍政變、唐隆政變這等大臣協同禁軍政變之事發生。

竟有此議,太平公主聲勢大漲,於朝野聲望卓著,極得皇帝李旦信任,但有大臣議政,皆要朝臣向太平公主谘之,一時間,太平公主之勢,竟大過居於東宮的太子,長公主之勢頓漲,太子聲勢漸弱,朝野有識之士頓感不安。、

自古由來道,法不一則奸偽起,政不一則朋黨生,長公主之勢大於太子,實非天下平穩之兆。看似平靜的表麵下,實則暗潮湧動,然長公主勢大,帝君又多信任之,群臣不敢明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