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文化

花卉的傳說

扶桑花

扶桑花

一說扶桑是傳說中的“太陽樹”,是神木。據《大荒東經》記載:“……上有扶木,柱三百裏,其葉如芥,有穀,曰溫源穀。湯穀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於烏。”,傳說在東方的大海上,扶桑樹是由兩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樹組成。太陽女神羲和大神為她的兒子金烏(三足烏鴉,太陽之靈)從此處駕車升起……也就是說扶桑代表著漢族神話中的靈地之一。扶桑花代表光明和吉祥。

花語

新鮮的戀情,微妙的美。

扶桑花是典型的熱帶花卉,它是夏威夷的州花,也是馬來西亞的國花。

扶桑花是夏威夷的州花,看到扶桑花就會令人想起碧海藍天的沙灘和腰掛草裙的南國美女。據說土著女郎把扶桑花插在左耳上方表示“我希望有愛人”,在右耳上方表示“我已經有愛人了”,至於兩邊都插,大概是“我已經有愛人了,但是希望再多一個”。

古詩

唐代詩人李紳《朱槿花》一詩中寫道:“瘴煙長暖無霜雪,槿豔繁花滿樹紅。繁歎芳菲四時厭,不知開落有春風。”描繪了朱槿(即扶桑花)的風姿與色采。

古籍記載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扶桑》:“扶桑產南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

明·徐渭《聞裏中有買得扶桑花者》詩之一:“憶別湯江五十霜,蠻花長憶爛扶桑。”。

清·吳震方《嶺南雜記》卷下:“扶桑花,粵中處處有之,葉似桑而畧小,有大紅、淺紅、黃三色,大者開泛如芍藥,朝開暮落,落已複開,自三月至十月不絕。”

扶桑早在中國晉代《南方草木狀》裏已有記載,不過當時稱之為朱槿花:“朱槿花,莖葉皆如桑,葉光而厚,樹高止四五尺,而枝葉婆娑。自二月開花至仲冬即歇,其花深紅色,五出,大如蜀葵,有蕊一條,長於花葉,上綴金屬,日光所爍,疑若焰生。一叢之上,日開數百朵,朝開落落。插枝即活。出高涼郡。一名赤樓、一名日及。”上文簡明扼要描繪出朱槿花形態特征、高可達一尺,共朵豔麗之狀,開放時間長短,以及繁殖方法和產地。高涼郡即現今廣東省陽江市之西,還介紹了她的別名。

唐代《嶺表錄異》所載朱槿花的文字有些與《南方草木狀》相同,現將不同之處引錄於後,“南人又謂之拂桑。……理女亦采而份。一錢倉數十朵,若徽此花,紅梅無以資其色。”可見至少在唐代嶺南一帶居民即買賣此花以作佩帶、插頭首飾。

唐代《酉陽雜俎》又稱此花為桑模,顯然是因為其葉似桑、其花似木檻。另外“藍”字本身有少、小之義,花朝開落落,為時短暫,名之桑橄亦是貼切的。

明代《本草綱目》稱她為扶桑,並雲“東海日出處有扶桑樹,此花光豔照日,其葉似桑。”明代廣東新語稱之為扶桑、福桑、佛桑。“佛桑,枝葉類桑。花丹色者名朱樁。白者曰白樁。有黃者、粉紅者、淡紅者。皆千葉。輕柔婀娜,如芍藥而小,聲麗木也。一曰花上花。花上複有花者,台也……其朱者可食。白者尤甜滑。婦女常以為蔬,謂可潤容補血。一名福桑。又一名扶桑。予詩佛桑亦是扶桑花,朵朵燒雲如海彼。日向蠻娘移邊出,人人擂得一枝斜。”可知此時已出現各種花色和盆瓣的品種,而且民俗食其花以為蔬,有保健和美容之功效。

作者屈大均的詩更反映出當地勻俗,婦女人人插佩此花的盛況。晚清文人梁修應紉香園主人之請,為廣州芳村花壕百花題詠,寫成《花棣百花詩集》,亦載有佛桑,詩人題記曰’羊石人家,輒見一株租出牆頭。曉盡羅敷、楚楚有致”。即真實反映了羊城人家,處處有扶桑長出牆頭,曉露中美如漢樂府《陌上桑》所詠述的采桑女羅敷,儀態楚楚動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