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立冬打軟棗(1 / 2)

霜降之後天氣明顯轉涼,雖說還沒立冬,這個秋也沒剩幾天了。

趁著天氣還好,丫丫爹娘每天一早就趕車去山上割苜蓿草,順便摘山楂,撿栗子和核桃。趙家大爺工做完之後,幫著背了幾天的柴火,看著穀秸稈和苜蓿草曬的差不多,開始準備鍘草了。

毛驢養在後麵,在驢棚旁邊有個草屋子,裏麵放著幹草和割的一些驢草。鍘草直接在草屋子鍘,鍘好的草直接就在草屋裏了,不用來回的再捯飭。

趙家大爺把鍘刀搬進草屋子,趙家大娘和趙老太太把場院的穀秸稈一捆一捆的抱到草屋子跟前。鍘草需要兩個人,一個把草一把把的放在鍘刀底下,一個人拿著鍘刀頭,一刀一刀的壓下鍘刀。

趙家大娘蓄草,趙家大爺拿著鍘刀鍘草,趙老太太來回的搬穀秸稈。

鍘好的草聚在鍘旁邊,看著差不多,再把草用鐵鍬堆在草屋子裏麵,一點點的堆滿草屋子。

場院一垛的穀秸稈,趙家大娘和趙家大爺輪流著,鍘了兩三天。鍘完穀秸稈,丫丫爹娘弄的苜蓿草也該鍘了,除了新割的苜蓿草,該鍘的草也鍘的差不多。

霜降之後大家忙著割草、撿柴火、鍘刀,這一忙就是小半個月。弄的差不多之後,趙老太太開始準備壓蕎麥。

一般都是霜降之後,立冬之前,抽出半天的時間,把蕎麥壓稱麵粉。要夠一家人這個冬天吃的就好,蕎麥可以隨時拿到碾子壓,但是新打出的蕎麥,吃著勁道和味道和放著陳的不一樣。

村子的碾子這幾天都沒空閑,這家用完那家用,終於得了空,趙老太太讓於氏牽著毛驢,趙家大娘背著一袋子蕎麥,她拿著笤帚簸箕之類的,來到碾道。

用炊帚把碾子打掃幹淨,又用水好個衝洗,碾子幹了之後,鋪上一層蕎麥,然後把毛驢套上,用布把毛驢的眼睛蒙起來,開始碾蕎麥。

毛驢自己會繞著碾道一圈一圈的走,趙老太太碾子後麵跟著,拿著小炊帚一直往上掃蕎麥。防止蕎麥掉下,也為了碾壓的均勻。

等把蕎麥裏麵的麵粉碾出來之後,於氏拿著稍微粗一點的篩子,跟在趙老太太之後,一圈一圈的篩蕎麥。

等壓的差不多,再換細一點的篩子,讓蕎麥漏到麵袋子裏,直接裝起來。篩子裏剩下的蕎麥皮,也另外放在簸萁裏。蕎麥皮可以做枕頭,莊稼人枕的都是蕎麥皮的枕頭。

這樣一茬一茬的把一袋子蕎麥都壓成蕎麵和蕎麥皮,弄好之後,當天晚上就吃了新鮮蕎麥擀的麵條。

一晃就是立冬。

這裏有‘立冬補冬’的說法,立冬這天是秋冬之交,是要吃餃子的。

一早於氏就起來,趕到主屋開始準備活麵包餃子,新打出來的蕎麵,餡子是蘿卜餡的。

柴火也撿了些,苜蓿草也割了,草了鍘完。剩下的就是每天一早一晚去弄傷兩趟柴火,倒是多了很多入冬的清閑日子。

她裏裏外外的穿了很多,“你娟姐和你這麼大的衣服,你現在都穿不小了。”於氏拿出一件衣服想給丫丫穿上,但是穿了半天還是小,“你倒是比你娟姐胖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