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八章:稍信(1 / 2)

養豬是按她娘的法子養的,但也不是不喂苞米,就是隔三差五少少的填上一些,然後山上多割些豬草啥的,也好長的快些。

小雞仔小鴨子啥的也都運過來了,分好幾次,每次分好幾趟車,都雞舍鴨舍的養著呢。

雇的人看著和喂養,是村子裏的夫妻兩個,年歲有些大,三個姑娘都找來婆家沒在跟前,也沒兒子,就老兩口過日子。她爹娘商量了商量,覺得兩人無牽無掛的,正好能過去幫著看著。

給的工錢還不少,她爹過去一說,當下事情就妥當了。

邊上她爹還新蓋了兩間小土房,搭了灶膛和炕,老兩口子一商量,收拾了收拾小屋子裏的東西,三下兩下的還搬過去了。

這個跟著稍過來的,還有鴨絨,攢了這麼幾個月,一下哦獨運過來,可是有聽多。

鴨絨都收拾幹淨,趕上好的天氣,日頭足,曬了兩個整天,鴨絨就都幹幹淨淨清清爽爽的。她娘把早就縫好的被罩翻出來,外頭下著雨,她和她娘兩個炕上開始裝被子。

家裏一人弄了兩床,厚的收著秋冬蓋,春夏她娘也弄了薄的,都給裝上了。

單單鴨絨被褥也不行,她娘趕著得空,又買了棉花,做了好幾床棉花的褥子被子,厚的薄的,還有枕頭,蕎麥皮的,一下家裏也是弄了好幾個。

雨過天晴,山上的蘑菇出來了,她和她娘就開始撿蘑菇。

她是湊熱鬧的,背著二小,拿著小筐,跟在她娘身邊,轉悠著遇到成堆的蘑菇,就小心的蹲下來,撿上幾個。

年年撿蘑菇她娘都是不落下,今年也是。雖說家裏幾個作坊都在雇工,忙是忙的,她娘還是一早一晚倒騰出工夫來,山上轉悠一圈,撿回來一筐或者一袋子,曬到房頂上,然後收起來。

趙老太太是不撿了,和二奶奶、老奶奶一直作坊裏忙活,得空教教幾個孩子針線,平日裏就是作坊裏做包,一坐就能一整天。

眼瞅著夏天到了,包她也琢磨了新花樣,料子也跟著多變了花樣,大小也多花了心思調整了幾個。

她爹前幾天就張羅著把幾處屋舍都蓋好,府城的雞鴨、豬羊也一趟趟的運過來,收拾了地方,全給放進去養了。這會正得了空,趕上下了這麼一場大雨,忙了一個春天,就要套車去河套。

一來看看家裏的林子,二來她爹手癢癢,要撈魚。

先生聽了信,也要跟著去。

一去就是要一整天,學堂放假是不可能的,但是沒個人看著更是不妥,於是就要她當小先生了。

學堂一茬茬,這兩年下來,現在學堂人數差不多四五十左右。要考功名的,這幾年有增,現在算下拉有三十多個是一直跟著先生學的,斷斷續續有一趟沒一趟也有幾個。

倒是識點字、讀點書、學算盤的人少了,學成的不是去了府城幫著於景,就是縣裏也找了生計。

走了一茬也會來一茬,但是大的出去了之後,剩下小的,家裏要是送了來一般都是想著要考功名的。

不過為了掙錢養家,年年還是有不少把孩子送來,識點字,學點算盤管賬。

學堂學成出去的那茬,縣裏都找到生計了,多是店鋪裏當個二掌櫃,熬上幾年也能熬到掌櫃。機靈的那幾個,她都提早挑了送去府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