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五 勿念,勿等(1 / 2)

出乎預料,走了百裏路程回來的許家少爺沒等著被那心疼壞了的許頭家整頓一席好酒好菜補補身子骨,喝口茶水便又走了,說是要給個兄弟往旁的青山鎮上捎個口信兒,往嘴裏匆忙灌了壺茶水便走了,勸也勸不住。

瞧著剛剛擺上來的席麵而,許頭家唉聲歎氣,富仙居掌櫃的湊上去問,是不是心疼這席麵沒人來吃,白花銀子,他卻答道:

“我兒在外頭受了大苦,原本不是今年的新茶,一口都不肯喝,這會兒三兩口就下去了!”

掌櫃的再不敢多問,卻又聽聞許頭家說道:“這桌席麵,送你和夥計廚子吃了,自己拿壺酒,別淨撿貴的啊,老爺今兒個高興。”

幾個夥計廚子和掌櫃的都莫名其妙,明明說你兒在外吃了偌大苦頭,怎還請咱們吃這十兩銀子的席麵?不過想不通歸想不通,平日裏可是這等席麵也就是看看而已,嚐還真是頭一次,更何況這樣的年成,坐下吃席麵,嗨嗨,那還真是頭一遭。

滿嘴抹油的其中一夥計實在按捺不住心中好奇,又問那突然大方起來的許頭家為何高興時,被白了眼。

我兒懂事理,有兄弟了,當爹的能不高興?

而後許頭家苦笑著摸腰間不見了蹤影的錢袋,好小子,這倒還真沒生疏。

....

說句實在話,許先前頭見著了那桌席麵時差點就沒能挪動步子,到底是自家酒樓裏廚子做出來的席麵,比起這些天在外頭吃的豬食來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怎奈何魏兄弟爹娘還眼巴巴等著他要他捎回去的口信兒,年三十兒之後就晚了....

沒法子,這點兒江湖道義還是得講的。

許先捶捶酸痛腿腳近了城門,那守城門的軍士看傻子似的看他,臨過年的剛進城就出城,難不成是個傻子不成?不過遞過來的銀子倒是分量不輕,也便不管那麼多,隻是招呼道:“明天還是咱守城,要是今晚回來就跟守夜的弟兄打個招呼,自給你開門,山上路不好走,回來要是走夜路記得打燈籠。”

眼見許先走的遠了,那守城軍士才上下拋拋那塊碎銀子,跟同僚笑說又是一筆橫財。

出了棲山縣城,饑民雖有,但也不多見,三五個的聚在一起烤火,火堆裏還捂著幾個紅苕,身後是拿些零散東西堆出來的窩棚,算是棲身之所。

棲山縣地界內的饑民日子不算難熬,周圍山裏哪怕是入了冬,也還能刨見些什麼吃食,不至於餓死人,再加上偶爾有往來客人發善心,棲山縣縣衙裏頭時不時出來人挑幾擔過來慰問,每個窩棚前放下幾個,不多,卻也聊勝於無。

大堯賑濟、賑糶、賑貸救荒三賑之中,名既不同,用各有體,其中賑濟一途便以煮賑工賑為主,前者施粥於饑民,後者以工代賑。徽宿二州得益於賑糶賑貸二策,郡縣內又廣施米糧,故而日子也漸好轉,許多流落江州的饑民開始還鄉。棲山縣本是設了粥棚,可每日熬煮粥水竟還不足以供給城外饑民十之一二,因而粥棚開了不多時便維持不下去,此時縣衙內一小吏突發奇想,說是紅苕亦可替米穀,且米穀貴而紅苕賤,原本能救活一人的糧食,現如今換了紅苕便能救活三五人,何樂而不為?

隨後棲山縣所設粥棚便改為城裏衙役小吏領著挑了紅苕擔子的出城去發糧,卓見成效,棲山縣外已有好些時候未曾見過餓殍,隻是城裏富戶還是怕把那些曾餓瘋了的饑民放進來紮眼功夫就把自家擄掠一空,縣衙內閉城令也便還在,若不是回來團年的本縣人,是進不得。

許先身上包袱本沒多少分量,裏頭就是些零散衣服,可在山道上走了沒一半路程便重逾千斤,便被他仍在道旁一處隱蔽樹叢中,等著回來再取也好。

拖著灌鉛步子走了約莫個把時辰路程,魏兄弟所說“見著村口那棵東倒西歪大槐樹就到了”的言語,許先此刻已是半信半疑,對他露出不好意思神情說的“稍有些遠”反倒是深信不疑起來。

稍有些遠,十裏,二十裏,也是稍有些遠,許先有些悔意,咋個出來的時候不去車馬行裏弄匹馬來,這會兒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那青山鎮還是遠在天邊沒個著落,這該如何是好?

許先停下歇了一盞茶的功夫,又向前時,迎麵碰上個樵夫打扮的漢子,微微上了年紀,腿腳也像是不靈便,便開口問道:“老人家,那青山鎮還有多少路程?”

“不遠,也就還剩十一二裏地,趕快些不用一個時辰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