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土世界的東方,大陸之橋的另一端,存在著兩個文明。
以蒼朝為首的多部族聯合的遊牧文明,與以道煌國朝為首的農耕文明。雙方以橫跨東西的九龍山脈為界限,分居於東方大陸的南北,世代為敵。
北邊的遊牧民族靠著自己的鐵騎掠奪者南方的邊陲之地,而為了抵禦來自北方的入侵,南方也開始發展起自己的優勢——身著重甲的步人甲士兵和火銃軍團,用這兩個優勢對抗著擁有更高機動性的蒼朝鐵騎。
由於南方多鐵,北方多銅,導致了雙方的武裝都十分不同。
在道煌國朝之前的大慶王朝末年,敗家的慶煬帝為了自己的好色之心,竟然不顧大臣們的死諫,用那燕雲十八州之地換取北方的絕世美人。
而且在換取美女後,他整日沉迷於聲色之中,對於政事全部丟個了他最寵愛的一個太監。最終不堪忍受荒唐朝政的百姓揭竿起義,揭開了大慶王朝滅亡的序幕。
大魏王朝因為陷入了一場爭奪皇位的內亂中,沒能趁此機會大舉南下,用數十萬鐵騎問鼎中原。
之後建立起來的道煌國朝,因為連年的戰亂,導致民生凋敝,沒能組織起奪回燕雲十八州的大軍。
現在的物資和人力不過勉強能夠依托前朝遺留下來的邊關要塞抵禦鐵騎的踐踏。最終靠著用聯姻和糧草來穩住了北方的大魏王朝。
大魏王朝同樣需要穩定自己內部的部族叛亂。
不過隱忍了百年的道煌國朝趁著大魏王朝的一次內亂,傾舉國之兵,大舉進攻,轉戰十餘年,傷亡過數十萬,關內差點鬧出大饑荒,才終於奪回了燕雲十八州。
至此北方與南方的攻守之勢轉變。
南方不斷組建征北大軍,蠶食著大魏王朝的國土,並以戰養戰,一批悍勇之卒被錘煉出來。大魏王朝無力抵抗,隻能一退再退。
直到蒼朝推翻了大魏王朝。
蒼朝不惜血本地組織軍隊與國朝爭鬥,最終好不容易在一次大戰中,擊敗了國朝軍隊的主力,將道煌國朝的開拓軍隊趕出了草原。
所以雙方的恩怨從前朝甚至數代之前便開始了,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連年不斷的衝突增加這仇恨。每年雙方都要爆發幾場小規模的戰鬥。
在太煌年間,道武昌帝為了解決因為幾名叛徒的出賣而日漸惡劣的邊關形勢以及一個他沒能說出來的宏遠的願景。
在他在位的時間裏,從太煌三年開始,他下令在帝國的北方邊境上,讓風水司和兵部勘探地理,開始修建了山海關,永昌關,永安關等大大小小數十座要塞,並用一段段的高大而堅固的城牆將整個邊關連成一條線。
這個被後世人稱為“無逾之牆”的奇跡在武昌帝駕崩前一年建成。在其後的數十年裏,無逾之牆確實緩解了邊關的壓力,也削弱了蒼朝皇廷南下的野心。即便在邊軍最腐爛的時候,也能阻擋住來自北方的鐵騎。
但至到道文安帝昌武元年,沒有大臣能夠想到武昌帝的宏願——以無逾之牆為據點,徹底消滅蒼朝和其附屬國,解決這千年以來中原王朝的敵人。
反而有些文官借著武昌帝的大興土木一事不斷勸解著繼位的皇帝連年縮減邊關對於維護無逾之牆的用費。
雖然他們也是為了國家,然而並沒有幾位文官能夠理解,為什麼城牆需要維護,邊關的形勢是如何得嚴峻。
越來越懶散的邊關守軍使得蒼朝的野心重燃。不過幸好有帝國的工部和兵部的聯合下,不斷進步的火銃科技使得即便疏於訓練的邊關守軍也勉強能夠守住無逾之牆這道北方防線。
昌武年間,日益成熟的火銃技術,彌補了道煌國朝騎兵不如蒼朝騎兵和步人甲機動性太差的劣勢。
這樣的優勢漸漸開始顯現在雙方每年的局部戰爭裏。
蒼朝的鐵騎不管花費再大的代價來提升自身的鎧甲,似乎都漸漸無法與道煌國朝的火銃軍團的火銃相抗衡。
為了彌補這一份不足,蒼朝的高層開始引進來自中土的蒸汽技術,在與本土的特色融合了以後,重騎兵開始換裝。然而在他們換裝之前,一場浩大的戰爭就開始了。
文安帝在他晚年時期任用了被後世之人稱為“武聖”的司徒雲棋為征北大將軍,率領著精心挑選的五十萬大軍從泰安關北上與蒼朝作戰。
史稱“百年戰爭”的開端就在此時,昌武三年。
司徒雲棋出生於世代從軍的司徒家族,他的指揮能力毫不遜色於曆史上的名將,他的武藝更是國朝頂尖的,是昌武元年的武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