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輛坦克聽起來十分多,但是分散到在這場決定著道煌國朝南方的決戰場上似乎還是有些少了。
隨著雙方不斷地增兵,現在前線幾乎變成了數萬人的大交戰,這還隻是正麵戰場,加上兩翼的戰鬥,參戰人數幾乎到達了十多萬人,這裏的溫度都因為戰鬥而升高。
國朝軍隊更多的預備隊正在二線等待著調遣的命令,現在戰場已經達到了人數飽和,每時每刻都有人倒下卻沒有人能夠來清理屍體,以至於死去士兵的屍體都可以被當做掩體了。
本來的平原地形因為各種殘骸和屍體變成了一個複雜的戰場。
預備隊正在不斷地填入這個血肉磨盤,可以說,哪怕是在北伐戰場上,這樣血腥的戰鬥也是很少見的。
隨著北伐騎兵戰馬的損失殆盡,失去了機動性的北伐騎兵沒有辦法再像以往一樣糾纏住敵人,敵人的裝甲部隊總算是可以開始機動了,而不是作為一個移動的鋼鐵炮塔。
因為敵人裝甲部隊的機動性充分地可以提現,所以他們可以快速地出現在戰場的每一個地方,機動性遠輸於敵人國朝軍隊隻能依靠工事掩體來進行戰鬥。
敵人正在慢慢地將自己從國朝軍隊打造的泥潭中抽出來,一旦讓他們成功那麼國朝軍隊就將麵對真正的裝甲突擊。
這是楊光道費勁心思要阻止的事情,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指揮的防線不可能頂得住這樣的攻擊,除非現在所有的士兵立刻全部變成北伐軍士兵。
這是不現實的,所以他需要不擇手段地讓敵人沒有辦法利用自己的裝甲矛頭來攻擊防線。
第一道戰壕已經被打得千瘡百孔了,幾乎看不到任何工事的痕跡,而第二道防線現在正在承受著敵人的猛烈炮擊。
在十多分鍾後,第一道戰壕不得不被放棄,正麵戰場來到了第二道防線上。
後方的物資抵達,第二次反坦克巨型火銃齊射開始了,再一次摧毀了十多輛坦克,讓敵人的攻擊暫時停頓,楊光道立刻讓趕來支援的道士部隊對敵人進行道法騷擾攻擊。
然而就算是楊光道想盡各種手段,仍然沒能阻止敵人在半個小時後集結了超過兩百輛坦克的前鋒,向著國朝軍隊的防線以勢不可擋的氣勢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隻是一瞬間,第二第三道防線就被突破,在國朝軍隊還沒有反應過來之前,敵人的坦克部隊就開始迅速地擴大缺口。
防線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崩潰,不得已,楊光道隻能下令讓部隊對敵人發起了主動攻擊,兩側的北伐騎兵也被下令對敵人的坦克部隊進行決死突擊。
撤退隻會讓全軍覆沒,所以現在國朝軍隊隻能死戰。但是這種事情該怎麼讓那些已經六神無主的南方兵們怎麼堅信?他們隻會認為逃跑才能救自己的性命。
一片混亂的戰場已經讓楊光道失去了對於局勢的把控,無奈之下他隻能先將精銳部隊聚集起來,然後不斷地將散落的士兵聚攏。
一個小時過後,防線幾乎被敵人打殘了,盡管楊光道拚盡全力消滅掉了敵人將近七百輛坦克,但是他最終也不得不帶著殘餘的部隊退守防線的最後支柱,蘇州城。
蘇州城的後方雖然還有不少的城池,但是由於曆史上的各種原因,有的要麼城防就是擺設,有的要麼就是完全不設防,平時都是靠著富商們組建的衛隊和鏢局來維持。
所以攻破了蘇州城,幾乎就等於是拿下了整個南方。
叛軍本來打算在擊潰了楊光道的部隊後即可乘勝追擊將蘇州城攻破,然而這樣的希望被北伐軍最後一次決死突擊給破滅了,不得不暫時撤退修整。
雙方就此開始了短暫的停戰。
楊光道剛剛進入城門洞,就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靠著牆開始休息,隨軍醫官開始幫著他清理身上的血汙,破碎的道甲被取下來送到工匠那裏去修補。
今天的戰鬥實在是太艱苦了,北伐軍幾乎全軍覆沒,而他所訓練的軍團幾乎死傷殆盡,現在手上幾乎沒有兵了。
雖然蘇州城內還有五萬的士兵,但是他沒有任何把握靠著這些南方兵來抵擋住叛軍明天的進攻。
算了,也隻能死馬當活馬醫了,為了帝國效忠吧。楊光道這麼想著,然後開始對守城軍隊進行緊急動員。
民兵,勞工全部被征用來加固城牆,修建工事,經曆了一天戰鬥疲憊不堪的道士們仍然需要透支自己來為防禦工事銘刻道符。
整個城市都在被要塞化,任何堅固的建築都被打造成了城市平麵防禦中的一個支撐點,百姓和部分官員已經被有序地撤離到後方的其他城市了。
防線上和北伐軍幸存下來的士兵全部被提拔為校尉,帶領守城部隊最好和敵人打巷戰的準備。